“我有位朋友,買了棟帶著大院的房子,他一搬進去,就對院子全麵整頓,雜草雜樹一律清除,改種自己新買的花卉。某日,原先的房主回訪,進門大吃一驚地問,那株名貴的牡丹哪裏去了。我這位朋友才發現,他居然把牡丹當草給割了。後來他又買了一棟房子,雖然院子更是雜亂,他卻是按兵不動,果然冬天以為是雜樹的植物,春天裏開了繁花;春天以為是野草的,夏天卻是一團錦簇;半年都沒有動靜的小樹,秋天居然紅了葉。直到暮秋,他才認清哪些是無用的植物而大力鏟除,並使所有珍貴的草木得以保存。”
說到這兒,主管舉起杯來,“讓我敬在座的每一位!如果這個辦公室是個花園,你們就是其間的珍木。珍木不可能一年到頭總開花結果,隻有經過長期的觀察才認得出啊!”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隻有長時間的接觸和交往,才能了解一個人的本性,如果單憑第一印象就下結論,十有八九會出問題。第一印象隻涉及容貌和言談舉止,而本性等內在因素是長時間交往中逐步表現出來的。所以對人才的評價和使用,領導者應小心再小心。企業要是切實花時間去評估員工個人的才幹,就會得到較好的發展。
彌勒佛與韋陀佛
去過寺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胸腹袒露、笑臉迎客的彌勒佛,而在他的北麵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佛。
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裏,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彌勒佛熱情快樂,所以來廟裏朝貢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丟三落四,沒有好好管理賬務,所以入不敷出。而韋陀佛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看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放在同一個廟裏,由彌勒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於是香火大旺。而韋陀佛鐵麵無私,理財有道,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個人的分工合作中,廟裏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現實中不乏彌勒佛般熱情、有親和力的人,也不乏韋陀佛般嚴謹、一絲不苟的人,但如佛祖般智慧的人卻少之又少。每個人都是人才,關鍵是如何使用。管理者隻有做到“適才適用”,善揚其長,力避其短,才能發揮出人的最大潛能,才能創造出驚人的成就。
飛鳥與遊魚
天空中,有一隻鳥兒在自由自在地飛翔著,看見下方有一個池塘,就落下來小憩。
鳥兒看見一條魚兒在水中遊來遊去。它想:“多可憐的魚兒呀!整天被無情地泡在冰冷的水裏,無法上岸走走,更不能像我一樣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飛翔。我一定要把它救到天上來。”
於是鳥兒對魚兒說:“親愛的朋友,你可真傻啊,整天呆在這沉悶冰涼的水裏受罪,來吧,跟隨我一起去天空自由自在地生活吧!”
“可是……我,好像無法離開這水呢。”魚兒遲疑地回答。
“你可真笨!那麼好吧,既然你自己沒有辦法離開這一池討厭的水,那麼,就讓我來幫你吧!”
鳥兒說完,飛向水麵,然後一頭紮進水裏,把遊魚叼到了口裏。接著,它扇動翅膀,向天空飛去。
“放下我!快放下我!”魚兒感到呼吸困難,向鳥兒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