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過去了,兩隻熊查看比賽結果,黑熊的蜂蜜不及棕熊的一半。黑熊大惑不解,自己花錢費神設立的績效評估係統怎麼會不管用?這時,蜂王告訴它,蜜蜂的訪問量每月都增加一成以上,而每月產蜜量差不多下降一成以上。黑熊非常生氣,連聲問有沒有誰偷吃了蜂蜜?
蜂王說:“沒有誰偷吃蜂蜜,問題出在沒有足夠的花蜜來釀蜜。為盡可能提高訪問量,蜜蜂們都不采太多的花蜜,因為采的花蜜越多,飛起來就越慢,每天的訪問量就越少。您有沒有注意到,在給工作量最大的蜜蜂發獎的時候,其他蜜蜂立即一齊發出不滿的嗡嗡聲?蜜蜂之間競爭的壓力太大,一隻蜜蜂即使獲得了很有價值的信息,比如某個地方有一片巨大的槐樹林,它也不願將此信息與其他蜜蜂分享。您要是早說您是在與棕熊比賽,而不是在讓我們比誰訪問的花多,蜜蜂們的工作就大不一樣了。”
黑熊這才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太對頭,於是虛心地向棕熊請教。
棕熊說:“我之所以讓蜜蜂們專注於采集更多的花蜜,是因為花蜜才是與最終的績效直接相關的。你的評估體係很精確,但你評估的績效與最終的績效並不直接相關。枝節越多,越容易走入歧途,越容易忘掉最終目的而把手段當成目的。
“另外,你的獎勵方法也有問題,本來是為了讓蜜蜂搜集更多的信息才讓它們競爭,由於獎勵範圍太小,為搜集更多信息的競爭變成了相互封鎖信息。我的蜜蜂不一樣,因為我不限於獎勵一隻蜜蜂,為了采集到更多的花蜜,蜜蜂相互合作,嗅覺靈敏、飛得快的蜜蜂負責打探哪兒的花最多最好,然後回來告訴力氣大的蜜蜂一齊到那兒去采集花蜜,剩下的蜜蜂負責貯存采集回的花蜜,將其釀成蜂蜜。雖然采集花蜜多的能得到最多的獎勵,但蜜蜂之間遠沒有到人人自危相互拆台的地步。激勵是手段,激勵單個的蜜蜂更是手段的手段,相比之下,怎麼激發起所有蜜蜂的團隊精神重要得多。”
當黑熊給一個蜜蜂獎勵的時候,其他的蜜蜂並沒有理解這種獎勵的真正目的,於是,它們選擇了一種對它們最低成本的方式——少采蜜多跑路。結果它們總是那麼忙碌,隻不過從來不問忙碌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這就給領導者的績效評估思路提出了疑問:評估過程是否與績效目標相一致?
黑熊失敗的原因在於,評估係統沒有直指目標,而是摻和了一些枝節,這就給蜜蜂們提供了一個錯誤的信息:不要管采多少蜜,跑夠了路就行了。正是組織對評估係統設計的缺陷,導致績效的不理想。所以說,獎懲標準和評價係統是一個組織引導員工高效工作的“永動機”。
搶食的烏鴉
樹上飛來了一隻嘴裏銜著一大塊肉的烏鴉。它的後頭跟了一大群的烏鴉同類。叼肉的烏鴉急促地飛落在樹枝上,不停地喘息著。它深怕好不容易找到的美食因一時的疏忽而被其他同類叼走。它隻好停在那兒,嘴裏緊緊地咬住那塊得來不易的肉。由於嘴裏長時間叼著東西造成呼吸困難,同時因為被同類追趕著,它已顯得無精打采!它稍不留意晃了一下,肉突然從它的嘴裏失落,其他烏鴉見機不可失,紛紛猛撲下去。
在這場你爭我搶的混戰中,一隻非常機靈敏捷的烏鴉搶到了那塊肉,立刻展翅揚長而去。當然又引發一場追逐戰!頭一隻被追得精疲力竭的烏鴉也無力地跟著飛,但已明顯地遠遠落在後頭。結果第二隻烏鴉遭到像第一隻一樣的下場,弄得精疲力竭後,也終於失落了那塊肉,於是又是一場激烈的爭食戰,所有的烏鴉又去追趕那隻“幸運”的烏鴉……
可以想像得到,最終沒有一隻烏鴉可以安安靜靜、舒舒服服地吃掉這塊肉。烏鴉因為得到了一塊肉而遭到同伴的追趕,同樣的,人也會因為得到獎勵或提拔,而受到同事的冷遇——盡管這種反對不像烏鴉的那樣直白。一個成功的人,應該懂得與他人分享榮譽,如果一個人獨享,最終的結果是自己也享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