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要問小天使肯不肯。”老師微笑著向小男孩眨眨眼睛。
小男孩鼓起勇氣,羞怯地說:“………好。”
女孩輕輕地摸了摸他背上的傷痕,高興地叫了起來:“哇,好軟,我摸到天使的翅膀了!”
女孩這麼一喊,所有的小朋友像發瘋似的,每個人都大喊,“我也要摸!”“我也要摸天使的翅膀!”
一節體育課,一幅奇特的景象,教室裏幾十個小朋友排成長長的一排隊伍,等著摸小男孩的背。小男孩背對著大家,聽著每個人的讚歎聲,羨慕的嘖嘖聲,還有撫摸時那種奇異的麻癢感覺,他的心裏不再難過了。小男孩臉上,淚痕還沒幹,卻已經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一旁的老師,偷偷地對小男孩比出勝利的手勢,小男孩忍不住格格地笑了起來。
後來,這小男孩漸漸長大,並勇敢地選擇了遊泳作為職業。
多麼熟悉!又多麼常見!作為一個領導,肯定見過這樣的為數不少的“小男孩”。最簡單易行的做法就是把他打發回家,再補充新的人員。但時間長了會發現,這樣的“小男孩”層出不窮。實際上,即使是成功的領導,又有哪個不是曾經身背兩條甚至更多“扭曲而醒目”的疤痕呢?而高明的領導總會像那位老師一樣,把那兩條疤痕變成“天使的翅膀”,所以他不會不斷地抱怨:優秀的人才都跑哪兒去了?
牛虻
夏日的一天,一個人走在鄉間小路上,看見一個農夫正趕著一頭牛犁地。當他走上前去準備向這個農夫問路的時候,突然看到那頭牛的肚皮上有一隻很大的牛虻。很明顯,那隻牛虻正在叮咬那頭牛,而且把那頭牛叮得很不自在,因此他就想把那隻牛虻趕走。
當他舉起手來的時候,農夫製止了他。農夫說:“請不要趕走它,朋友,知道嗎,正因為有了這隻牛虻,這頭老牛才一直不停地走動著。”
挫折可以磨煉一個人的意誌,他人的嘲諷能使人勤勉有為。凡事都有積極的一麵,管理者隻要善於思考、調配,就能化消極為積極,恰當運用現有資源把事情辦好。每個人都喜歡表現自我、超越自我,在原來的基礎上取得新的成就,更上一層樓。而對於員工來說,接受挑戰性的工作可以使他們非常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肩上所挑的重擔。正是這種緊迫感、責任感,而不是工作本身,使得員工們今後得以成功。工作中的挑戰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能激發一個人的工作熱情,激勵員工們在今後的工作中勤奮努力,樹立起堅定的自信心,從而獲得工作上的成功。
飛出的木片
有位心理學家做了這麼一個實驗。他雇了一名伐木工人,要他用斧頭背來砍一根圓木。心理學家告訴伐木工人,幹活的時間照舊,但報酬加倍。幹了半天之後,伐木工人不幹了。
“我要看到木片飛出來。”伐木工人說。
“我要看到木片飛出來。”伐木工人的這個理由似乎有點不可思議——要知道他所放棄的可是雙倍的報酬啊!可是細想一想,我們就會恍然大悟:這個簡單的要求裏蘊含著怎樣深刻的道理呀!
沒有人會願意去幹看不到成果的工作。如果我們付出了努力,卻看不到“飛出的木片”,我們就會感到失望、無聊,進而我們就會放棄這份工作。很多人在麵對毫無積極性的組織成員時總感到無能為力——他們不知道員工們到底需要什麼。或許績效下降與薪酬有關,但最根本的卻是“飛出的木片”——他們是否看到“有木片飛出”。“飛出的木片”是人們工作的成果,是每個人自我價值的最直接體現。因此讓組織成員看到工作成果,是最有效的激勵手段。
離家出走的小狗
某戶人家養了一隻小狗,有一天,小狗忽然走失了,這戶人家馬上報了警。幾天後,小狗被人送到警察局,警察立刻通知了這家人。在等待主人到來的空隙,警察突然發現這隻小狗沒有一點歡喜的神情,反而悲傷地流淚了。
警察相當好奇:“你應該高興才對,怎麼流淚了呢?”
小狗回答:“警察先生啊,你有所不知,我是離家出走的啊!”
警察有些吃驚:“你家主人虐待你嗎?你為什麼要出走呢?”
小狗悲傷地說:“我在主人家已經待了好多年,從一開始就負責家人的安全,一直很盡忠職守地執行我的職責。當然主人也誇獎我的業績,平時見到我會摸摸我、拍拍我,常會帶我出去散步。那種保衛一家人的成就感,那種受重視、受疼愛的感覺,讓我更加提醒自己,好好保護這一家人。直到有一天……”
“怎麼樣?”警察追問道。
“有一天家裏裝上了防盜門,從此我失業了,看門不再是我的職責,家人也不需要我保護了。我整天無所事事,對家庭一點用都沒有。雖然主人還是一樣地飼養我,但是我實在受不了這種受冷落的感覺,所以才會離家出走,寧願過流浪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