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創新職能(1)(3 / 3)

(1)有機靈動的組織結構。創新意味著新事物的產生和原有事物的不斷改進和完善,同時也意味著原有事物的淘汰,與此相連的過程就是受益權的不斷更迭。因此,每一次的創新都將對現存的權力布局造成威脅和破壞,也將會因此遭遇重重阻隔。為了保證新想法和新事物的產生,開放的、靈活的組織結構是必需的條件之一。因為受益權的更迭代表利益群體的不斷變動,隻有作為創新主體的人能夠從創新中受益,成功掌握組織賦予的權力,才能將新想法和新事物應用於實際,才有可能產生效益和價值。同時,也才能保證創新的可持續性。

與此相對應的,僵化的組織結構、正式的權力結構、固定的工作職責、標準化的工作程序等都將會磨滅組織成員的創造力,威脅創新的產生和存在。

(2)開放寬容的組織文化。創新會造成對原有權力結構和組織機構的衝擊,因此,多數情況下是對現有權力掌控者的挑戰,同時也會給組織管理者帶來麻煩,因此需要管理者乃至整個組織對之報有一種寬容至少是接受的態度,因為創新意味著不因循守舊,意味著敢第一個吃螃蟹,不一定都能取得成功,所以,要求組織首先必須允許創新的嚐試和存在。

首先,組織內部要能夠有允許新觀點和新想法存在的環境,允許不同想法、意見、建議的存在,如此才能在思想的碰撞中產生對組織有利的想法;其次,激發人們對創新的重視,使人們必須從觀念上想要創新,重視創新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才可能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問題和新情況時不因循守舊,而是積極思考對策,這樣才可能擁有創新的土壤;最後,還必須尊重創新成果、尊重優秀創新人才,同時對創新失敗者有足夠的寬容和理解,允許創新的失敗,如此才不會扼殺人們的創新念頭和行為。

(3)豐富的人力資源。創新意味著新想法的產生和新事物的創造,這不僅要求創新主體必須具有別具一格的想法和思維,同時還要求必須具有相應的知識和專業技術能力等,而作為創新主體的人,由於種種條件的限製,並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因此,擁有創造力和行動力的人才是組織創新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人力資源,因為創新說到底是要有人來實現的。一個組織如果人力資源缺乏,沒有創新性人才,那麼想要創新就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創新性人才的隊伍包括:具有創新意識,鼓勵和支持創新的管理者;擁有創新意識和能力,並能夠從事創新的人才;積極麵對與眾不同的新想法,懷有寬容心理的工作夥伴等。

(4)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變化的外部環境會形成壓力,刺激組織不得不進行創新以適應環境。因此,外部環境的變化也是創新的基礎條件,因為如果沒有組織環境的變化,就產生不了組織創新的必要性,既然沒有必要創新,那麼組織內部的創新也是不可能產生的。

除了上述幾個方麵是創新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以外,整個社會的創新氛圍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政府關於創新的政策、法令、法律、規劃、戰略等,都直接對創新行為具有指導意義和約束力;政府對創新的態度也會直接刺激組織對創新的態度。

8.2 創新過程及其管理

8.2.1 創新的內容

從現實生活來看,創新涉及人類社會的方方麵麵,無論是科技、文化、政治、軍事、教育還是經濟生活,都具有創新的需要和可能性,因而也都屬於創新的內容;從管理活動來看,由於管理本身就是一種內涵豐富、包容廣泛的活動,因而創新的內容也同樣十分廣泛,包括組織創新、計劃創新、領導創新、控製創新等;同時,考慮到創新也是一種綜合性的過程和活動,既包括創新性想法的提出,也包括創新性想法的論證及實施過程,同時還包括為了激發或保障創新而必需的製度保障、人力資源因素等。因此,本書認為創新的內容主要包含思維創新、管理創新、目標創新、技術創新、製度創新、組織機構和結構的創新。

1.思維創新

(1)思維創新的含義及其重要性。思維創新就是在麵對新問題和新情況時能夠從獨到的視角、來思考問題的過程。因此思維創新最重要的成果是具有創新性的想法,而這種創新性的想法是創新的起點。因為人們的行為總是根源於某種思想或觀念,沒有創新思維和獨特觀念,人們就不可能打破常規,也就不可能取得思想和實踐的進步。所以,思維創新是創新的基礎,也是創新最重要的一環。沒有思維創新就不可能產生創新性的想法,也就不可能創新;但是一旦擁有了創新思維,往往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瞬間改變發展的不利局麵。例如有位老板在國道邊開了一家飯店,但是開業後生意卻一直不景氣,雖然飯店中飯菜物美價廉,服務也體貼周到,然而無奈的是,雖然有很多的車輛來來往往,停下來用餐的人卻很少。老板便開始想,用什麼辦法能夠招徠顧客呢?後來,老板終於想到了一個好點子,那就是在飯店旁邊建起了一個很好的廁所,並做了一個非常醒目的標誌,這樣,許多司機為了方便而停下來,他們中的大部分也同時光顧了這位老板的飯店,從此,這家飯店便生意興隆。這位老板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與他能夠轉變思維是緊密相關的。從一開始他隻在飯店上下工夫,一心隻為追求自己的利潤,到後來轉換視角,利用建廁所來吸引人流,在考慮過往行人方便需求的基礎上,為自己求得利潤。

(2)思維創新的障礙。相對於人們的思維習慣和既存觀念而言,思維創新是要特意而為之的。由於人們的思維習慣、思想和觀念的養成是在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形成的,因而其創新就顯得尤為困難。一方麵人們很難認識到自身思想的局限性,同時也很少去深思自己的觀念是否適宜;另一方麵,即使認識到了,想要改變也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個人付出長久的努力。因為創新意味著推陳出新,而思維創新則意味著擯棄個人的舊思想和舊觀念,是一個否定自己、批判自己並最終超越自己的過程。

一般而言,對於個人來說,思維創新的主要障礙是思維定勢。

來自於心理學的思維定勢最早是德國心理學家繆勒發現的,指的是在人們的意識中,一種觀念曾出現過,就有再重複出現的趨勢,簡單地說就是過去的思維影響現在的思維。思維定勢是把雙刃劍,一方麵在麵對常規問題時,不需要人再去驗證、摸索,省去了很多的時間;另一方麵,思維定勢會阻礙創新,因為習以為常,所以不假思索,因此也就不會有新的東西出現。思維定勢的類型主要有從眾型思維定勢、從書型思維定勢、經驗型思維定勢、權威性思維定勢等。從眾型思維,顧名思義就是在遇到問題時喜歡以別人想法為想法,以別人的意見為意見,而沒有去獨立思考。從眾型思維容易導致人雲亦雲,類似於學舌的鸚鵡,沒有自己的主見,自然也就談不上創新;從書型思維定勢指的是由於過於信任書本上的知識,所以不假思索的加以采納,難以突破書本上劃定的框框,也就是“本本主義”,殊不知書本知識也是由人總結的,一方麵難免有疏漏和錯誤,另一方麵書本知識的滯後性總是會導致書本知識與現實脫節。比如書上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便以為一心讀書就可以擁有想要的一切,但是事實卻是這樣很容易讀成“書呆子”,卻難以變成人才;經驗型思維指的是在麵對新情況和新問題時總是囿於過往經驗束縛,難以產生新的想法。比如大象的悲劇就是這樣造成的,人們在大象還是小象時就將小象用鐵鏈拴在小柱子上,而當時的小象力量尚弱,就算是盡力拉扯鐵鏈,憑自己之力也難以脫困,所以在嚐試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放棄了拉扯鐵鏈,一直到小象成了大象,盡管力量有了成倍增長,足以逃脫鐵鏈的束縛,但是過往的經驗總是會阻止它再度嚐試的腳步。日常生活中,我們人類也常常會像被鐵鏈鎖住的大象一樣被自己的經驗鎖住;權威性思維指的是過於相信權威而選擇盲從權威的觀念、思想和看法等,由此產生盲從權威的行為。

其他思維定勢如自我中心型思維定勢、自卑型思維定勢等,都對人們發揮思維的力量,實現思維創新造成了不利影響,在創新的過程中,應該加以注意和避免。

(3)突破思維定勢的基本方法。明確了思維常新的阻礙因素,那麼我們就要盡力去消除這些因素的不利影響,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在思維中排除這些因素的幹擾,實現思維的創新呢?如下幾種方法可供借鑒。

一是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接受新的信息和新知識。隻有不斷地吸收外來的知識,我們才能在與外來知識的對比中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產生進步的欲望;隻有不斷的學習,我們才能了解到社會的發展變化情況,也才會確立常變常新、與時俱進的觀念,從而杜絕自以為是和固步自封。

二是開闊自己的視野。盡可能地接觸各種新潮和前沿理論,同時也包括積極地與人交往。由於出身、受教育程度、性別、生活經曆等方麵的不同,人們的對待問題的方式、態度、立足點、思考方式等方麵也會不同,隻有在生活中接觸過擁有各種思想和觀念的人們,才會降低我們對自己思想、觀念的忠誠度,才能突破自己思維的限製。

三是要學會運用創新思維的原理和方法,提升自己的創造力。為幫助人們突破傳統、習慣和思維定勢,現代創造學總結出一些有用的原理和方法。掌握這些原理和方法,能幫助我們自覺地抵製和克服上述各種思維障礙。這樣,才有利於新想法、新觀念的不斷產生,人們的思想才會不斷進步。

從組織的角度來說,作為一個非自然人的“法人”,組織本身是不具備思考和思維功能的,因而思維創新可能最終還是要體現在組織內成員的身上。即要想培養一個創新型的組織,首先就要培養一群有創新型思維的組織成員,最基本的要求是允許組織內部新觀點和新想法的存在,允許不同意見、建議的存在,如此才能在思想的碰撞中產生對組織有利的想法。其次,要在組織內部形成一種重視創造力和思維創新的環境,鼓勵人們在實際工作中遇到問題和新情況時不因循守舊,而是積極思考對策。最後,彈性的工作時間、個性化的辦公室、充分的溝通機會和交流平台等輔助設置都有助於培養人們的創新型思維。

2.管理創新

管理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管理活動的實質就是創新。但是在這裏,我們將管理與創新並列,所指代的是作為創新的重要內容,本文中的管理創新主要指的是管理理念和理論的創新及管理方式、方法的創新。由於社會的迅猛發展,管理活動也在不斷地進行,因而對管理活動和經驗進行思考和抽象的行為從來也沒有停頓,由此導致的是管理理論和管理方式、方法的層出不窮,因此,對於一個組織而言,僅僅借鑒和模仿其他人或組織的有效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方式、方法是不夠的,還需要摸索出適合本組織的獨特的管理方式、方法,進行管理創新是達成這一目標的根本途徑。

管理創新是管理的本質要求。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充分整合和協調各種資源以達到組織的目標,由於管理活動中所涉及的各方如人、才、物及組織的外部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因此,管理活動本身就是動態的,在實際的管理實踐中,人們必須根據組織所處的環境、組織目標和組織內部的實際情況開展管理活動,而由於組織的內外環境和組織的實際情況總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組織在管理活動中就不能總是因循守舊,創新才是必然的選擇。

管理創新是管理理論的精髓所在。任何一種理論都具有來源於現實,但又高於現實的特性,因為任何一種理論的創建都是對現實社會某一方麵或某些要素之間關係的一種抽象概括。管理理論也不例外,同樣是來源於管理活動,同時又高於管理活動。因此,管理原理最主要作用是導向作用,而實際的運用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做適當的調整。同時管理理論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任何一種管理理論都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所以隻在一定程度上和一段時間內具有其適用性,當某一管理理論產生的環境和背景發生了改變,管理理論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效用。

正因為管理理論具有上述的特性,管理創新就成了管理理論的精髓所在。因為每一次管理理論的應用都可以說是一次創新過程,由於管理理論本身的特性和局限性,任何一個組織都不可能照搬管理理論,在引入理論的同時,都必然自覺或不自覺的對理論進行一些切合組織本身實際情況的改造。因此,管理理論的實施過程也是管理創新的過程。

管理創新是組織目標實現的重要保證。管理的目的是要促進組織的發展,有效管理的表現之一就是能夠保證組織目標的順利實現。因此,在組織的管理活動中,組織必須學會管理創新,既要學習和借鑒管理理論的指導作用,又要根據組織自身的特點開展管理活動,尋找適用於本組織管理方法、方式或手段等,否則隻是一味的生搬硬套現有的管理理論或別人的管理經驗,將可能導致無效率的管理活動,進而必然導致資源的浪費,組織的發展就成了無法實現的空談。

管理創新是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前麵曾經講過,管理活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與社會和組織的實際情況緊密相關,時代在變化,組織在變化,管理包括管理過程、管理方法等也必然要發生變化。與此同時,緊跟時代步伐,理性認識自身的差距和積極推進組織管理現代化,也成了現代組織管理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因此,從管理實踐的需要和近年來管理學研究的動態來看,創新是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並且對組織的生存和發展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