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改革創新篇
內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紹創新的基本含義、作用以及創新過程和對創新的管理;介紹了幾種較為經典的創新方法;著重闡述了創新的作用和創新所包含的內容。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創新的概念和內涵
2.理解創新的作用
3.理解創新的基本內容
4.理解並掌握創新的方法
5.理解創新的過程
6.掌握創新過程的組織與管理方法
技能目標
1.至少掌握一種創新方法,初步培養創新能力,能夠用創新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理解創新過程的組織與管理要點,初步具備進行創新活動的組織與管理的能力
案例導入
三個和尚新解
中國有一部經典的動畫片叫做《三個和尚沒水吃》,由此產生了一句飽含深意的俗語:“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如果用管理的眼光來看,這就是一個管理困境,增加的人力資源不但沒有發揮出效用,反而導致了更低的工作效率。但是隻要我們能夠用創新的眼光來思考、看待這個問題,那麼事情就會大大改觀。
比如,有四個廟,每個廟裏都有三個和尚,而且離山上的水源都比較遠,那麼怎麼解決吃水問題呢?
第一個廟裏的三個和尚都覺得現在的廟離山上的水源太遠,無論是肩挑還是手抬都實在太費力,因此,決定“水不過來,我們就過去”,他們把小廟遷到了山上的水源旁邊,以後再也不用為吃水發愁,這叫做思維創新。
第二個廟裏的三個和尚,商量之後立下了廟規,說要引進競爭機製,三個和尚都去挑水,誰挑的多,誰在吃飯時就可以多吃一道菜,誰挑的少,就隻能少吃飯,不挑水就不給吃飯。這樣,三個和尚都拚命去挑水,結果這個廟裏就再也沒有缺過水。這叫做管理創新。
第三個廟裏的三個和尚覺得天天挑水太累,因此在一起商量之後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用山上的竹子做成竹筒連接起來,直接將水從山上引進廟裏,因此也解決了吃水問題,這叫做技術創新。
第四個廟裏的三個和尚經過商量決定:用抓鬮這種公平的方法在三人中選出一個主持,負責管理廟中事務,挑水的事則由另外兩名和尚來做。因此,最終的結果是主持選出來了,吃水的問題也解決了,這叫做組織機構和結構創新。
同樣是三個和尚,同樣是遠離水源的困擾,由三個和尚沒水吃到吃水問題的順利解決,關鍵就在於在管理的過程中我們用創新突破了固有思維的限製,從而走出了這個管理困境。
8.1 創新職能概述
創新的重要性是毋庸諱言的,從小的方麵來說,創新是個人進步的必然要求,是組織發展的保證;從大的方麵來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正因為此,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百姓都強調要創新。2006年1月9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全國科技大會上宣布了中國未來15年科技發展的目標是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由此奠定了創新中國的理論基礎。因此,在目前這種各行各業都強調創新的情況下,我們應該要了解一些創新的基本知識,才能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實踐的創新。
8.1.1 創新的基本含義和作用
目前,無論是在現代的經濟領域還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創新都對我們的人類社會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從生活的角度而言,沒有創新就不會有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家用電器和四通八達的交通係統;從經濟的角度而言,沒有創新就不會有現代化的生產設備和營銷體係。凡此種種,都是創新在不斷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正因為此,“創新”成為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詞。但含義卻因情境不同而各有側重。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提到創新時,其含義通常是指與以往的想法或做法有所不同,意味著推陳出新;在生產領域創新則主要被用來描述科技發展和產品研發;而在管理領域,創新有著更豐富的含義,同時在管理理論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的理論界對於創新的定義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看法。因此,為了加深對創新的理解,我們先來看看研究界對創新的幾種主要看法。
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阿羅斯·熊彼特在其1912年德文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創新”一詞,他認為創新是“新的生產函數的建立”,而“生產意味著把我們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組合起來”。因此,他對創新的定義主要局限於經濟生產領域,主要指的是在生產過程中將原有各要素重新組合,從而促進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
斯蒂芬·P.羅賓斯將創新定義為:“創新是指形成創造性思想並將其轉換為有用的產品、服務或工作方法的過程,也即富有創新力的組織能夠不斷將創造性思想轉變為某種有用的結果”。這裏關於創新的定義強調的是創造力的應用過程,比較偏重於創新結果的價值性。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進行的一項關於全球經濟體創新能力的研究中,將創新定義為:“導致產生經濟和社會價值的發明與創造的融合。”這裏強調的是創新的價值性,即能夠帶來經濟和社會價值的發明創造就可以被稱之為創新。
綜觀上述幾種關於創新的表述,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種具有差異性的概念中也包含著一些共同的東西,比如,創新的基本含義都是創造出一種新事物,隻是這種新事物可以是新技術,也可以是新的資源整合方式;同時創新都強調結果的價值性。在綜合各種創新定義的基礎上,在本書中將創新界定為:創新指的是組織依據內部和外部環境的變化,通過將創造性的想法應用於實際,創造出新事物或對現有事物進行改進,並因此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過程。對於這一概念,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去理解。
(1)創新是一個由新想法的產生到應用的完整過程。也就是說創新的起點是具有創造性的新想法,同時,將這種新想法應用於實際並最終產生結果的過程才稱得上是一次創新,單有想法而不曾實施構不成創新。
(2)創新的依據是組織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的改變。由於內外環境的改變,組織為了生存與發展就必須適應這種改變,適應的根本途徑就是創新。
(3)創新不僅包括創造一個新事物的過程,也包括改進一個舊事物使之變成新事物的過程。一般意義上的“新”指的是與“舊”相對立的東西,但是新事物既可以是與舊事物完全不同的東西,也可以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改進。如人類創造出玻璃是一次創新,將玻璃製作成鏡子以代替銅鏡也是一次創新。
(4)創新能夠帶來效益。創新必須是有價值的,要麼可以為組織帶來經濟效益,幫助組織適應環境並促進組織發展,要麼為組織帶來良好的社會聲譽,也可以是促進整個社會技術、思想或製度等方麵的進步。但是,如果新事物的產生不能為組織或社會帶來任何益處,那麼就不能稱之為創新。
人類目前已經進入了信息社會,承載著各種知識的信息成了創造價值、加快經濟發展的最主要促進因素,尤其是隨著計算機和數字技術的逐漸普及,各種信息大量的彙集、產生,更新速度更是日甚一日。在這種情況下,外部環境對組織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日益為人所重視,管理流派中的係統學派和權變管理理論、企業再造理論,都強調組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礎上,創新在其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顯出來。
1.創新是組織增強適應性的根本途徑
社會係統學派將社會看成一個係統。該學派創始人巴納德等人認為社會的各級組織都是一種社會協作係統,是一種人的相互關係的協作體係,它是社會大係統中的一部分,受到社會環境各方麵因素的影響。而本書認為構成社會環境各方麵的因素(如科技、文化、觀念)與社會設置(如群體、組織、社區等)一起構成了社會這個大係統的一個個子係統,這些子係統相互合作和協作,同時也彼此影響,相互作用,共同促進整個社會大係統的正常運行和發展。因此,一個小係統的組織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其他係統的影響,並受到整個人類社會大係統發展狀況的製約。如任何一個國家的企業都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本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政治文化氛圍、人們思想觀念等方麵的影響和製約,同時,這些外部因素會與組織內部的員工、製度、技術等內部因素一起產生一種交互作用,共同影響整個組織的狀況。而在目前這種整個人類社會都在迅速發展變化的情況下,也就意味著組織的內部環境和所處的外部環境都在迅速的變遷,組織想要繼續生存和發展,創新成了唯一的選擇,即依據組織內外環境的變化情況,隨之調整組織的經營方式、經營內容、管理方式、方法、技術水平等。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組織必須要以創新性的眼光來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否則,組織仍然以一成不變的老眼光來看待新社會新問題的話,將不可避免地產生適應上的問題,那麼被淘汰則肯定是最終的結局。
2.創新是組織維持自身生命活力的需要
任何一個組織都是為了實現或追求某一目標而建立的,也都是以滿足社會某一方麵的需要為前提來保證組織的存在和發展的,也隻有當組織能夠滿足社會某一方麵的需要時,組織才能繼續在社會這個大係統中占有一席之地。無論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業企業還是追求社會效益和人類福利增長的公益團體,或是維護和管理整個社會正常運行的政府機構,都必須遵循這一規則才能保證自身的繼續存在。一個組織的產生是由於社會有某一方麵的缺乏,需要有人提供和滿足這一需求,如社會需要雨傘這種遮風擋雨的東西,那麼就會有人或組織去設計並生產這種東西來滿足社會的需要。因此,當一個組織不能提供滿足社會需求的產品時,則必然走向消亡。如果我們將一個組織看做是一個有生命的東西時,那麼它將因滿足社會的需求而生,也將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而死,決定組織生命長短的因素就是組織能否持續不斷的滿足社會的需求。但是社會是不斷發展的,因此社會的需求也是不斷變化的。所以,一個有活力的組織,必然是能夠隨時了解社會的需求並根據社會的需求提供相應的產品,而這隻有通過不斷的創新才能做到,為了保證組織的活力,組織的規模愈大,就愈需要創新。
一個組織想要保持活力,就要能夠隨時根據社會的需求調整自己本身的規模、結構、目標等,而這就要求組織本身是機動靈活的,通常情況是小組織更容易做到這一點。由於組織規模較小,因而信息交流的速度較快,人們更容易接收到新的信息,也更容易產生新的想法,同時機構調整起來也較為容易,創新的阻力就比較小。但是隨著組織的逐漸發展,組織規模越來越大,組織結構越來越固定,人們之間的交往也越來越正式化,此時,信息尤其是新想法的交流和溝通也較為困難,由此導致的是整個組織相對於不斷發展的社會而言,其反應速度越來越慢,此時,隻有靠組織有意識的不斷創新才能改變這一點。隻有創新才可能不斷吸收社會上的新想法、新技術,不斷改變現有的不適宜的工作程序、工作目標、工作方法等,從而維持組織的活力,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
3.創新是提高資源有效配置的基本方法
組織內部的資源總體而言是有限的,因此為了促進組織的生存與發展,就要保證有限的資源能夠得到合理的應用。隨著組織內外環境的變化,當組織原先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不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時,如果組織再將資源用於生產或提供這些社會不再需要的東西,那麼就必然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無效利用;當社會上已經產生了更為科學合理的工作程序或技術,那麼適時的引入就是節約人力資源和生產成本的有效途徑。總之,組織應該根據變化了的情況來決定組織資源的投向,以保證有限的資源能夠用在“刀刃”上。
4.創新有利於促進新的技術、管理方式、方法的產生
不斷進取和創新的組織才能夠永葆生命力,而生命力的體現就是組織內部不斷有新的技術、製度、管理方式與方法等的產生。這就是創新的直接作用,同時新想法、新技術、新理論等新事物原本就是創新的直接成果。
5.創新是民族、國家不斷進步的根本保證
創新的內涵之一就是指將創新性思維應用於實際,不斷改進現有事物的同時不斷創造新事物。因此一個創新型的組織內部將會不斷產生新的想法,並隨之產生新的技術、工藝、管理方式方法等。而一個創新型的社會也將因此不斷產生新的科技、知識、理論等,社會也將因此得以不斷進步。民族和國家也一樣,沒有創新將沒有進步,一個因循守舊的社會隻能如同清末時期的閉關鎖國一樣最終導致國家和民族的落後。
8.1.2 創新的方法
1.創新的方法
創新最基本的含義就是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創新的起點是具有創造性的新想法。因此,在創新的過程中,第一步就是要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和創新性思維,來促使和激發人們產生一些能夠導致創新的想法,這需要借助一些技術性的手段和方法,這些創新方法是根據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規律和大量成功的創新實例總結出來的,其作用主要是為人們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係統的理論和方法。它的應用首先可以培養、啟發人們的創新思維,提高人們的創造力、創新能力,產生創新性構想,同時也可能直接產生創新成果。下麵我們來介紹幾種比較經典的創新方法。
(1)頭腦風暴法。頭腦風暴法又稱為智力激勵法,是美國創造學之父奧斯本在20世紀30年代設立的,主要是通過會議的方式讓大家對某一特定問題出謀劃策,並從中選擇可行的、有價值的創新方案。
①頭腦風暴法的實施原則是:延遲評判原則;以量求質原則;自由暢想原則;綜合改善原則;限時限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