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組織管理與社會責任(1)(2 / 3)

分銷商是指協助組織促銷和分銷其產品給最終消費者的組織。分銷商由中間商、實體分配組織、營銷服務機構、財務中間機構等構成,是組織能否進入和占領某一特定市場的重要因素。管理者決策企業如何銷售其產品或服務,對企業業績有重要的影響。很多中小企業選擇授權經銷商來銷售它們的產品或服務,也有很多實力強大的企業建立自己的銷售網絡自行銷售產品或服務。

消費者是指購買企業產品或服務的個人或組織。在商業發達的社會中,企業的產品(尤其是消費品)通常需要經過多個中間環節才能到達最終使用者手中,這樣,不僅消費該產品的最終使用者是企業產品的消費者,產品在離開生產企業之後所經曆的各環節的銷售商,也都可能成為該企業產品的消費者。消費者是組織服務的對象,是組織利潤的來源。所以,消費者是組織麵臨的最主要的特定外部環境因素。消費者類型可以細分為:個人家庭用戶、企業組織、政府部門、其他機構等。消費者的需求量和潛在需求、購買能力、需求的變化趨勢,消費者的需要和特點,消費者的愛好、購買動機和習慣等都會給企業帶來機會或威脅。企業的成功是建立在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及其變化之上的。管理者確定企業的主要消費者,提供給他們所需的產品或服務、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是影響企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競爭者主要是指組織在經營與產品銷售方麵遇到的能夠提供與其類似的產品或服務的組織。所有的組織,甚至是壟斷組織,都有一個或更多的競爭者。競爭者是企業麵臨的最直接、最具有威脅性的一種力量。任何組織的管理者都不能忽視自己的競爭者,否則將會付出慘重的代價。競爭者除了現有競爭者還包括潛在競爭者,它們都是企業麵臨的重要威脅。潛在競爭者是指在特定企業當前的具體環境中並不存在但可能進入該領域的企業。例如,一種新產品開發成功會引來許多企業加入。這些新進入者將加劇競爭,給原有企業造成威脅,侵占其原有的市場份額。

公眾團體是指對實現本組織目標有實際或潛在利害關係和影響力的一切組織和個人的綜合。組織所麵臨的公眾主要包括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群眾團體、新聞媒介、社區居民、一般公眾等。政府機構作為社會經濟管理者,需要從全社會利益角度對企業的經營行為進行必要地調節和控製。而工會、婦聯、消費者協會、綠色和平組織、新聞傳播媒介等各種特殊利益團體和公眾的利益代表團體,也會對企業經營行為產生某種影響和製約。管理者應充分認識到公眾團體對組織行為的客觀影響,滿足它們提出的合理要求,從而謀求組織持續穩定的發展。

3.1.2 組織環境的管理

1.組織環境的特性

組織環境是組織係統所處的環境,這種環境是與組織及組織活動相關的、在組織係統之外的一切物質和條件的統一體。組織環境是相對於組織和組織活動而言的,隻有相對於組織和組織活動的外部物質和條件才具有組織環境的意義。在人類產生之前,自然界就客觀存在,但隻有當人類通過分工協作形成了自己的社會活動,從而產生了對這些活動的管理,而且自然界的一部分與人類的這種活動相關聯之後,才成為組織環境。因而,組織環境的性質與內容都與組織和組織活動息息相關:與一定經濟組織的經濟管理活動相聯係的是經濟組織環境;與一定軍事組織的軍事管理活動相聯係的是軍事組織環境;與一定教育組織的教育管理活動相聯係的是教育組織環境;等等。這些組織環境都是與一定組織和組織活動相對應的。具體來說,組織環境具有以下性質。

(1)客觀性。組織環境是客觀存在的,它並不隨著組織中人們的主觀意誌為轉移,而且它的存在客觀地製約著組織的活動。作為組織環境基礎的、自然的和社會的各種條件是物質實體或物質關係,它們是組織賴以存在的物質條件,對組織來說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東西。

(2)係統性。組織環境是由與組織相關的各種外部事物和條件相互有機聯係所組成的整體,它也是一個係統。我們可以將它稱為組織的外部係統。組成這個係統的各種要素,如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等相互關聯,形成一定的結構,表現出組織環境的整體性。組織所處的社會是一個大係統,組織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構成了不同層次的子係統。任何子係統都要遵循它所處的更大係統的運動規律,並不斷進行協調和運轉。人們的管理活動就是在這種整體性的環境背景中進行的。

(3)動態性。組織環境的各種因素是不斷變化的,各種組織環境因素又在不斷地重新組合,不斷形成新的組織環境。組織係統既要從組織環境中輸入物質、能量和信息,也要向組織環境輸出各種產品和服務,這種輸入和輸出的結果必然要使組織環境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使得組織環境本身總是處於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這種環境自身的運動就是組織環境的動態性。組織環境處於經常的發展變化之中,使組織內部要素與各種環境因素的平衡經常被打破,往往形成了組織結構的變化。因此,組織必須及時修訂自己的經營方案,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通過調整組織係統輸入輸出的結果,來促使組織環境更加有序化,朝著有利於組織係統生存和發展的方向前進。

組織環境的客觀性、係統性、動態性等特征說明了組織環境本身就是一個有著複雜結構的運動著的係統。正確分析組織所麵臨的環境中的各種組成要素及其狀況,是任何一個管理者進行成功的管理活動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

2.組織與環境的關係

組織環境對組織的形成、發展和滅亡有著重大的影響。組織環境為某些組織的建立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蒸汽機技術的出現導致了現代工廠組織的誕生。某些環境的變化為組織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相反,某些組織未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因而已不複存在。在當代和未來,組織的目標、結構及其管理等隻有變得更加靈活,才能適應環境多變的要求。

組織與環境的關係不是組織對環境做出單方麵的適應性反應,組織對環境也具有積極的反作用。主要表現為:組織主動地了解環境狀況,獲得及時、準確的環境信息;通過調整自己的目標,避開對自己不利的環境,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環境;通過自己的力量控製環境的狀況和變化,使之適應自己的活動和發展,而無須改變自身的目標和結構;通過自己的積極活動創造和開拓新的環境,並主動地改造自身,建立組織與環境新的相互作用關係。另外,組織對環境的反作用也有消極的一麵,即對環境的破壞。這種消極的反作用又會影響組織的正常活動和發展。

具體來說,管理與所處的環境(主要指外部環境)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係。具體表現為三種關係。

(1)對應關係。組織的管理與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對應的關係。社會組織是整個社會的一個子係統,社會上的多種因素總是不可避免地在組織內部體現出來。以一家企業為例,社會上的環境可以劃分為經濟、技術和社會三大環境,那麼,企業內部就與之相對應,存在著經營、作業和人際關係三大管理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說,每一個社會組織都是一個微縮了的小社會。

(2)交換關係。組織與環境之間不斷地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例如,一家生產企業從市場上搜集情報信息,並購進原材料;再將加工完的產品到市場上銷售,並通過廣告等形式向社會廣泛傳遞有關產品的信息。組織、協調和控製這些活動的管理行為,必然同環境之間存在交換關係。

(3)影響關係。影響關係表現為環境對組織的生存發展及對管理的決定與製約作用。社會上的各種人文環境及心理氛圍必然對社會組織的成員及管理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就要求管理者必須抓好環境管理,能動地適應環境,謀求內部管理與外部環境的動態平衡;同時,組織的管理也會反作用於外部環境。兩者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決定、影響和製約關係。

3.組織環境的管理

環境對組織的生存發展以及對管理的決定與製約作用,要求管理者必須抓好環境管理,能動地適應環境,謀求內部管理與外部環境的動態平衡。

(1)了解與認識環境。管理者要能動地適應環境,首先要了解、認識環境,這是環境管理的基礎。管理者要把對環境的了解與掌握納入重要管理事項。要通過各種渠道搜集有關環境的信息,掌握關於環境的各種因素與變量,把握環境發展變化的趨勢與規律。對各種環境變量做到心中有數,始終保持對環境的動態監視與整體把握。

(2)分析與評估環境。在掌握組織環境的大量信息,對組織環境充分了解的基礎上,要對各種環境因素進行深入的分析與評估。要劃分與確定環境因素的類型,確定環境對組織與管理影響的領域、性質及程度的大小。例如,根據一些因素與組織之間的聯係,將環境分為一般環境和任務環境;還可以根據環境的變化程度,將組織所麵臨的環境分為穩定環境和動態環境。

(3)能動地適應環境。在對環境科學評估、正確分類的基礎上,要研究與選擇對待不同環境的辦法。一般是采用依據分類區別對待的管理辦法。①對於一般外部環境,是所有組織共同麵臨的,而且是個別組織無法改變的,所以隻能采取主動適應的辦法。管理者要從組織環境既定條件與因素出發,去研究、解決本組織的問題,千方百計地利用環境的有利條件,發揮本組織適應環境的優勢,因勢利導地尋求組織與環境的平衡,以獲得組織的發展。②對於特定外部環境,既是本組織直接麵臨、影響巨大的環境,又是本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施加影響的環境。所以,管理者要積極幹預,創造條件,使環境朝向有利於本組織的方向發展。③對於穩定環境,管理者可以按照正常的程序和規範進行預測與計劃,並實行較為穩定和長期的戰略與政策。④對於動態環境,管理者則要加強監測,並采取權變管理模式,靈活應變。比如在職權配置上給基層實體以更大的自主權,以便讓其獨立地、靈活地適應多變的外部環境。

3.2 管理道德

3.2.1 管理道德的含義與特點

1.道德與管理道德

道德是指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教育和人的信念的力量去調整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範,是規定行為是非的慣例和原則。道德一般可分為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三類。其中,職業道德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係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在職業勞動和工作過程中應遵守的與其職業活動相適應的行為規範,是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遵守和履行的行為標準和要求,以及應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

管理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道德,是指從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為準則與規範的總和,是對管理者提出的道德要求,是管理者的立身之本、行為之基、發展之源。管理道德不同於一般的社會道德,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所調整的關係是管理關係,規範的行為是管理行為。管理關係包括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以及管理者相互間的特殊的職業關係。管理行為是管理者在從事管理活動中的行為,與一定的管理職權和管理責任聯係在一起。管理者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有利於協調組織和社會的關係,能夠激發組織內部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管理效率,對改善管理、實現管理目標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