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組織管理與社會責任(1)(3 / 3)

2.管理道德的特點

(1)管理道德具有普遍性。管理道德是人們在參與管理活動中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原則和基本規範為指導而提升、概括出來的管理行為規範,它適用於各個領域的管理。無論是行政管理、經濟管理、企業管理、文化管理,還是單位、部門、家庭和鄰裏的人際關係管理,都應當遵守管理道德的原則和要求。

(2)管理道德具有特殊的非強製性。人類最初的管理,是屬於公權的、人人都可以平等參加的管理,沒有強製性。與之相應的調整管理行為規範,即管理道德也沒有強製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酋長在氏族內部的權力,是父親般的、純粹道德性質的,他手裏沒有強製性的手段。”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管理便被打上階級的烙印,具有階級的性質和內容。它依靠國家或組織的權力實行管理活動,具有強製的性質。但是,與此相適應的管理道德並沒有改變其非強製的性質。不過,管理道德在內容上側重於調整和約束組織管理者的管理行為,在社會作用上則側重於依靠被管理者的輿論影響管理者的行為,從而調整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係,使其具有特殊性。

(3)管理道德具有變動性。人類的管理活動是隨著人類的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作為調整管理行為和管理關係的管理道德規範,也必然隨著管理的變化和發展而不斷改變自己的內容和形式。原始社會的公共事務管理性質單純、形式單一、內容簡單、發展極其緩慢,與之相應的管理道德的內容也簡單、規範也少、發展也緩慢。到了近代,隨著管理內容的複雜化、管理方式的製度化和管理目標的多樣化,與此相應的管理道德的內容也隨之增加和豐富,形式也更多樣化。特別是當代科學管理的迅速發展,進一步推動了管理道德的變化和發展。

(4)管理道德具有社會教化性。道德教化是一個古老的概念,重視教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優良傳統。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大都重視德治,所以都強調道德教化的作用。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管理道德,應當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合理的道德教化思想,高度重視管理道德的教化作用。尤其應當強調組織管理者的道德示範和引導作用,使管理道德的意識、信念、意誌、情感更加深入人心,並化為人們的自覺行為。這對於有效促進社會主義管理目標的實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之,管理道德作為社會道德的一個分支,具有自己的內容和特點。我們應當根據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狀況,以及科學管理的新特點和新形式,認真總結管理道德建設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適時調整道德規範,構建科學的管理道德體係,使它不斷豐富和完善。這對於進一步協調和調整管理行為和管理關係,建立公平、和睦、相互尊重、相互幫助、友善的社會主義人際關係,對於保證社會和經濟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促進我國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和道德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2.2 管理道德的內容

管理道德是指人們在管理活動中所形成的調整和協調各種管理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與其他職業道德不同,管理道德包括的範圍較廣,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資料來源:http://wiki.mbalib.com/wiki/%E7%AE%A1%E7%90%86%E9%81%93%E5%BE%B7]。

1.組織管理目標的道德

任何管理都是組織的管理。組織管理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如何,直接關係到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管理目標的實現。組織管理者為了使其管理目標可行,都要或多或少地考慮它的目標的道德性。原始社會的氏族公共事務管理,其目標是為了獲取必要的物質生活資料,其道德目標是為了維護氏族組織成員的生存。到了階級社會,組織的管理目標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不同階級的組織管理,其管理目標也有不同的道德要求。管理、監督和調節的職能就成為資本的職能。這種管理的職能作為資本的特殊職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質。在社會主義社會裏,由於消滅了剝削製度和剝削階級,實行了以公有製為主體的經濟製度,勞動人民當家作主,因此,社會一切管理的本質和目標也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社會主義生產的管理目標,是為了發展生產力,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與此相適應的道德目標是為了實現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這種管理目標與道德要求的一致性,隻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才能真正實現。

2.實現組織管理目標的手段的道德

手段是為實現一定目的或目標而采取的一定的途徑、方法、辦法和策略的總和。任何組織管理目標的實現,都要通過一定的手段。至於采取什麼樣的手段,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則取決於組織管理者對手段的選擇。而所選擇的手段是否正當(即手段是否道德),會直接影響管理目標的實現。在階級社會裏,不同的階級在實現其管理目標時采取的手段是各不相同的。奴隸主階級民主派曾要求對奴隸采取一些懷柔的、寬容的政策,以利於穩定社會秩序,但奴隸主階級貴族派卻繼續堅持嚴厲的壓迫政策,激起了奴隸們的極大反抗。封建地主階級在反對奴隸主階級專製製度的革命鬥爭中,曾經采取過一些小恩小惠的政策,給農民一些好處,對吸引農民參加革命確實起了較好的作用,但封建地主階級掌權之後,又采取更加嚴厲的手段剝削和壓迫農民,結果導致農民起義連綿不斷。資產階級高舉“自由、民主、博愛”的革命大旗,對封建專製製度采取了無情揭露和批判的鬥爭手段,這對於吸引廣大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參加革命,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資產階級掌權之後,由於仍然奉行極端利己的道德原則,因而在其實現生產管理的目標過程中,又采取了各種不正當手段,如延長工時,增加勞動強度,招收童工,壓低工資等,殘酷地壓迫和剝削工人,以此來達到其追求高額剩餘價值的目的。正如恩格斯所說,資產階級總是“采取不道德的手段達到不道德的目的。”與資產階級不同,無產階級在掌握國家政權之後,要求一切組織管理者在為實現其管理目標而選擇的所有手段都必須是正當的,必須符合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它堅決反對一些組織管理者為達到其私利而采取不正當手段的做法。它還要求人們對諸如偷工減料、偷稅漏稅、走私販私、製假造劣、哄抬物價、宣傳虛假廣告等不正當行為給予嚴厲的打擊和譴責。

3.人際關係管理的道德

人際關係管理是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一定社會的人際關係管理,除受社會性質決定之外,還受血緣、地緣、業緣等因素的影響,從而造成這種管理的複雜性和管理層次的多樣性。調整和協調不同的或同一種人際關係中不同層次的人際關係,需要有不同層次的道德規範,即處理和協調鄰裏人際關係、老鄉人際關係與家庭人際關係、夫妻人際關係的道德規範是各不相同的。中國長期流傳的“清官難斷家務事”的說法,雖是老話,卻說明了人際關係管理的複雜性。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有的人濫用等價交換的原則,使人際交往中出現許多“關係網”現象,使人們感到信用危機、世風日下、道德滑坡。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規範人們的交往關係,使人們的人際關係沿著平等、和睦、協調和有序的方向健康發展,就成為管理道德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4.人事管理的道德

任何的組織管理,都是通過人來執行其管理職能,通過人的活動來實施的。因此,如何管理好人、如何用人,不僅要考慮人的知識、經驗和能力,而且要考慮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中國曆代許多國家管理的決策都重視用人的德才要求。從漢代的舉賢士到明清的八股文取士等取才用人製度,都要求入選者不僅要有才,而且要有德,即忠君愛國、舉孝廉、不犯上。當代西方資產階級在網羅人才的過程中,也很重視其所用人才的政治、宗教和道德的因素。在社會主義社會裏,我們的用人製度更應該重視道德的要求,必須堅持用人的德才兼備和知人善用的原則,反對“任人唯親”、“以權謀私”的做法,使我們的人事管理更加科學化、規範化、道德化。

5.財物管理的道德

物資錢財是實現組織管理目標的物質基礎。沒有物資錢財的組織根本不可能進行管理。但是,有了物資錢財的組織,也不一定能實現有效的管理目標,因為物資錢財總是要交給組織機構的人員去掌握和運用的。這時,財物管理人員道德素質的高低與財物的道德風險就會成正比。如果管錢管物的人連“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非我之物勿用”等最起碼的道德意識都沒有,必然會利欲熏心、貪汙挪用、化公為私,這就必然會動搖或削弱組織管理的物質基礎。近年來,我國連續出現了許多巨大的貪汙案件,以及貪汙人員的低齡化,都足以說明我國財物管理製度的薄弱和財物管理人員道德意識的缺失。因此,如何規範財物管理人員的行為,加強財物管理方麵的道德建設和道德教育,是管理道德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

3.2.3 四種道德觀類型

1.功利主義的道德觀

功利主義的道德觀是完全按照成果或結果製訂決策的一種道德觀點。功利主義的目標是為絕大多數人提供盡可能多的利益。一方麵,功利主義提倡效率和生產力的提高,並符合組織利潤最大化目標;另一方麵,功利主義也有可能導致組織資源的配置不合理以及利益相關者的權利被忽視。

2.權利至上的道德觀

這種觀點認為管理決策必須在尊重和保護個人自由和特權,包括隱私權、良心自由、言論自由和法律規定的各種權利的前提下做出。權利至上的道德觀在保護個人自由和隱私方麵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它在組織中也有消極的一麵。

3.公正主義的道德觀

這種道德觀要求管理者公平和公正地製訂、實施和貫徹組織規則。實行公正標準同樣會有得有失,它保護了那些其利益可能未被充分體現或被忽略的利益相關者,但它也會助長組織降低風險承諾、創新和生產率的意識。

4.綜合社會契約的道德觀

綜合社會契約道德觀要求管理者在決策時綜合考慮實證和規範兩個方麵的因素。這種道德觀綜合了兩種“契約”:一是經濟參與人當中的一般社會契約,這些“現實的”或“現存的”社會契約構成了企業道德規範的一個重要源泉;二是一個群體中較為特定的人當中較為特定的契約,這些契約規定了哪些行為方式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