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數理學派(管理科學學派)
該學派是運用數學模型和計算機技術來進行管理決策,以提高經濟效益。該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美國的伯法(E.S.Buffa)等人。這個學派認為管理工作是可以用數學模型來表示、分析的,他們反對憑經驗、直覺、主觀判斷來進行管理,主張采用科學的方法,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式或最優的方案,以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
該學派認為,管理就是製訂和建立數學模型與程序的係統,就是用數學符號和公式來表示計劃、組織、控製、決策等合乎邏輯的程序,求出最優的解答方案,以達到企業的目標。管理科學學派的研究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以決策為主要著眼點,在不同程度的不確定條件下,製訂出合理的決策。
(2)以經濟效益標準作為評價依據,注重經濟技術方麵的問題。
(3)以數學模型和電子計算機作為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注重解決問題的數量方法和係統方法。
10.經理角色學派
經理角色學派代表人物是加拿大的管理學家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這個學派著重研究管理者在組織中扮演的角色和管理任務。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明茨伯格通過對5位總經理的工作進行仔細研究後,發現管理者扮演著十種不同的但卻是高度相關的角色。明茨伯格認為,這些角色對於所有經理的工作都具有普通性,因此,可以通過對經理人員在管理過程中所充當的角色的研究來形成管理的理論體係,這樣才能使理論對實踐有指導意義。
明茨伯格根據他自己和別人對經理實際活動的研究,總結出經理扮演著十種角色。
(1)人際關係方麵的角色有三種:掛名首腦角色(有作為一個組織的代表執行禮儀和社會方麵的職責)、領導者角色、聯係人角色(特別是同外界聯係)。
(2)信息方麵的角色有三種:信息接受者角色、信息傳播者角色、發言人角色(向組織外部傳遞信息)。
(3)決策方麵的角色有四種:領導者角色、故障排除者角色、資源分配者角色、談判者角色(與各種人和組織打交道)。
11.權變理論學派
權變理論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出現的另一個試圖綜合各個管理學派的理論。可劃歸權變理論學派的管理學家及其理論觀點很多,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莫爾斯和洛什的“超Y理論”、羅伯特·豪斯的“路徑——目標理論”、菲德勒的領導方式權變理論、卡曼的“領導生命周期理論”等。美國尼布拉加斯大學教授盧桑斯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導論:一種權變學》一書中係統地概括了權變管理理論的主要觀點。
(1)它把環境對管理的影響和作用具體化,把管理理論與實踐緊密地聯係起來。
(2)它描述了環境變化與管理對策之間的關係。
環境變化是自變量,管理對策是因變量。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隻要采用相應的管理對策即可實現管理目標。比如,如果在經濟衰退時期,企業在供過於求的市場中經營,采用集權的組織結構就更容易達到組織目標;如果在經濟繁榮時期,在供不應求的市場中經營,那麼采用分權的組織結構可能會更好一些。
(3)權變理論認為環境變量與管理變量之間的關係是函數關係,即權變關係,這是權變管理理論的核心內容。權變理論具有整體化優勢,融合了各個不同學派的觀點,強調應在不同的環境下提出不同的管理對策和措施,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方法。這種強調隨機應變,主張靈活運用各學派學說的觀點,為管理學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2.5 管理理論新發展
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現代自然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與知識經濟的出現,世界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導致競爭環境日趨複雜,企業不得不把眼光從外部市場環境轉向內部環境,注重對自身獨特的資源和知識(技術)的積累,以形成企業獨特的競爭力(核心競爭力)。90年代,戰略聯盟理論的出現,使人們將關注的焦點轉向了企業間各種形式的聯合。形勢的變化,使人們越來越重視關於管理實踐和管理理論的研究。70年代以來,管理理論新發展中有較大影響的理論主要有:戰略管理理論、企業再造理論、學習型組織理論。
2.5.1 戰略管理理論
企業戰略理論產生於20世紀60~70年代的美國,它是有關企業長遠和全局發展的謀劃和策略。企業戰略管理的核心是對企業現在和未來的整體效益活動進行全局性管理,其內容包括闡明企業戰略的任務、目標、方針、戰略實施的全過程,這個過程由戰略製訂、實施和評價及控製組成。
企業戰略理論研究時間並不長,自20世紀60年代到現在僅有半個世紀。從時間跨度來看,主要經曆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20 世紀60~70年代的戰略管理理論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著名管理學家錢德勒《戰略與結構:工業企業史的考證》一書的出版,首開企業戰略問題研究之先河。錢德勒從案例研究入手,給出了企業戰略的定義,分析了企業成長方式與結構變革的關係,得出了“結構跟隨戰略”假說,為以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戰略管理理論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是安東尼·安索夫·安德魯斯範式(Anthony Ansoff AndrewsParadigm)。安東尼1965年在法約爾管理職能劃分的基礎上,將計劃和控製進一步細化為戰略規劃、管理控製和操作控製,並分別對應於組織的高、中、低三個層次。他認為,戰略管理就是高層管理者研究、製訂、實施和控製組織的長期目標、成長方式與組織架構的過程。到20世紀70年代末這一範式被廣泛傳播和接受,至今仍然是被接受和實施最廣泛的一種觀點。
2.20 世紀80年代的戰略管理理論
20世紀80年代初,以哈佛大學商學院的邁克爾·波特為代表的競爭戰略理論取得了戰略管理理論的主流地位。
概括起來,波特的競爭戰略理論的基本邏輯包括三方麵。
(1)產業結構是決定企業贏利能力的關鍵因素。
(2)企業可以通過選擇和執行一種基本戰略來影響產業中的五種力量,以改善和加強企業的相對競爭地位,獲取市場競爭優勢。
(3)價值鏈活動是競爭優勢的來源,企業可以通過對價值鏈活動和價值鏈關係(包括一條價值鏈內的活動之間及兩條或多條價值鏈之間的關係)的調整來實施其基本戰略。
邁克爾·波特所提出的行業競爭結構分析理論在過去20年裏受到企業戰略管理學界的普遍認同,並且成為進行外部環境分析和激發戰略選擇最為重要和廣泛使用的模型。
3.20 世紀90年代早期的戰略管理理論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企業核心能力》。從此,關於核心能力的研究熱潮開始興起,並且形成了戰略理論中的“核心能力學派”。
該理論強調的是企業內部條件對於保持競爭優勢以及獲取超額利潤的決定性作用。這表現在戰略管理實踐上,要求企業從自身資源和能力出發,在自己擁有一定優勢的產業及其相關產業後進行經營活動,從而避免受產業吸引力誘導而盲目進入不相關產業進行多元化經營。
4.20 世紀90年代後期戰略管理理論的新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企業戰略管理理論,大多建立在對抗競爭的基礎上,都比較側重於討論競爭和競爭優勢。直到20世紀90年代戰略聯盟理論的出現,才使人們將關注的焦點轉向了企業間各種形式的聯合。這一理論強調競爭合作,認為競爭優勢是構建在自身優勢與他人競爭優勢相結合的基礎之上的。
美國學者穆爾(James F.Moore)1996年出版的《競爭的衰亡》標誌著戰略理論的指導思想發生了重大突破。作者以生物學中的生態係統這一獨特的視角來描述當今市場中的企業活動。穆爾站在企業生態係統均衡演化的層麵上,把商業活動分為開拓、擴展、領導和更新四個階段,認為製訂戰略應著眼於創造新的微觀經濟和財富,即以發展新的循環代替狹隘的以行業為基礎的戰略設計。
2.5.2 企業再造理論
“企業再造(Reengineering)”是當今世界企業管理的前沿問題,美國管理學家邁克爾·哈默(M.Hammer)和詹姆斯·錢皮(J.Champy)以《再造企業——工商業革命宣言》一書(1993)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中掀起了一場工商管理革命。企業再造理論以一種再生的思想重新審視企業,並對傳統的管理學賴以存在的基礎——分工理論提出了質疑,是管理學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變革。所謂“企業再造”,簡單地說就是以工作流程為中心,重新設計企業的經營、管理及運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