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管理理論曆史演進(2)(1 / 3)

2.4.2 現代管理理論叢林的代表學派

1.管理過程學派

管理過程學派是在法約爾管理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代表人物有美國的哈羅德·孔茨(Harold Koontz)和西裏·奧唐奈(Cyril O'Donnell),他們合著的《管理學》是其代表作,其主要觀點是把管理學說與管理職能聯係起來,專門研究管理過程和管理職能。這個學派的基本觀點如下。

(1)管理是一個過程。管理是讓別人與自己去實現既定目標的過程;研究對象是管理過程和管理職能。

(2)管理過程有五個職能。管理的五個職能是計劃工作、組織工作、人員配備、指揮和控製;法約爾把管理劃分為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製五種職能。以後各管理學家的職能劃分雖不完全一致,但也大同小異。

(3)強調管理職能的共同性。該學派認為:任何組織盡管其性質不同,但所應履行的基本管理職能是相同的。即各級管理人員都執行著管理職能,但側重點因管理級別的不同而異。

(4)管理應具有靈活性,要因地製宜、靈活應用。

2.經驗學派(又稱案例學派)

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彼得·德魯克、歐內斯特·戴爾、威廉·紐曼等。該學派以向西方大企業的經理提供管理企業的成功經驗和科學方法為目標。他們以成功或失敗的大企業的管理經驗作為案例,分析其成功的管理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然後加以概括,找出它們成功經驗中的共同點以及失敗的原因,然後使其係統化、理論化,並據此向管理人員提供實際的建議。這一學派的人在某些問題上的看法也不盡相同,但以管理經驗為主要研究對象這一基本特點卻是共同的,所以,這一學派稱為經驗學派。經驗學派的主要觀點如下。

(1)管理的性質。經驗學派認為,管理是管理人員的技巧,是一個特殊的、獨立的活動和知識領域。管理活動是一種同其他活動在性質上不同的活動。

(2)管理的任務。德魯克認為,管理者的第一項任務是,他必須造成一個“生產的統一體”。為了造成一個“生產的統一體”,經理就要克服企業中所有的弱點,並使各種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的發揮。為了使企業的各項動作得到協調,他必須既考慮到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又要照顧到所有的特殊問題;第二項任務是,經理在做出每一個決策和采取每一個行動時,都要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協調起來。每一個經理都有一些共同的、必須執行的職能。

(3)目標管理。目標管理綜合了以工作和以人為中心的管理辦法,它能使職工發現工作的興趣和價值,從工作中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

經驗學派是一個很龐雜的學派,嚴格意義上講,經驗學派實質上是傳授管理學知識的一種方法,稱為“案例教學”。實踐證明,這是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很有效的途徑。

3.人際關係學派

這一學派是從20世紀60年代的人類行為學派演變來的。該學派認為,既然管理是通過別人或同別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麼,對管理學的研究就必須圍繞人際關係這個核心來進行。這個學派把有關的社會科學原有的或新近提出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用來研究人與人之間和人群內部的各種現象,從個人的品性動態一直到文化關係,無所不及。這個學派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注重研究人的行為與動機之間的關係以及激勵和領導問題,認為在人們為實現其目標而結成團體一起工作時,他們應該互相了解。

4.群體行為學派

這一學派是從人類行為學派中分化出來的,因此同人際關係學派關係密切,甚至易於混同。該學派最早的代表人物和研究活動是梅奧和霍桑實驗。該學派關心的主要是群體中人的行為,而不是人際關係。它以社會學、人類學和社會心理學為基礎,而不以個人心理學為基礎。它著重研究各種群體行為方式,從小群體的文化和行為方式,到大群體的行為特點,都在它的研究之列。它也常被叫做“組織行為學”。“組織”一詞在這裏可以表示公司、政府機構、醫院或其他任何一種事業中一組群體關係的體係和類型。美國管理學家克裏斯·阿吉裏斯甚至用“組織”一詞來概括“集體事業中所有參加者的所有行為”。

5.社會係統學派

該學派將社會看成一個係統。該學派創始人巴納德(C.I.Barnard,1886-1961)是美國的經濟學家,1927年起開始擔任美國貝爾電話公司的總經理,一直到退休。巴納德以最高經營者的經驗為基礎,從社會學和係統論的觀點來研究管理問題,並以組織理論為研究重點,在管理學界享有很高的地位。他的代表作是1938年出版的《經理的職能》一書,該書被稱為美國管理文獻中的經典著作。社會協作係統學派的主要觀點如下。

(1)組織的性質。巴納德等人認為社會的各級組織都是一種社會協作係統,是一種人的相互關係的協作體係,它是社會大係統中的一部分,受到社會環境各方麵因素的影響。

(2)組織的要素。巴納德認為,社會活動一般是通過正式組織來完成的,而作為正式組織的協作係統,不論其級別高低和規模大小,都包含三個基本要素:共同目標、協作意願、信息聯係。

(3)非正式組織是正式組織不可缺少的部分。所謂非正式組織,即不屬於正式組織的一部分,也不受其管轄的個人聯係和相互作用以及有關的人的集團的總和。非正式組織對正式組織至少起著三種積極影響:第一,就一些易於引起爭論,不便在正式渠道提出的,難以確定的事情、意見、建議、懷疑等在成員間交換意見;第二,通過對協作意願的調節,維持正式組織內部的團結。第三,維持個人品德和自尊心,並抵製正式組織的不利影響。

6.社會技術係統學派

這一學派的創始人是特裏司特及其在英國塔維斯托克研究所中的同事。他們通過對英國煤礦中“長壁采煤法”生產問題的研究,發現單獨的隻分析企業中的社會方麵是不夠的,還必須注意其技術方麵。他們發現,企業中的技術係統(如機器設備和采掘方法)對社會係統有很大的影響。個人態度和群體行為都受到人們在其中工作的技術係統的重大影響。因此,他們認為,必須把企業中的社會係統同技術係統結合起來考慮,而管理者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要確保這兩個係統相互協調。

7.決策理論學派

決策理論學派是從社會係統學派發展而來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教授赫伯特·西蒙(H.A.Simon),其代表作是《管理決策新學科》。西蒙由於在決策理論方麵的貢獻,曾榮獲197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決策理論學派認為管理的關鍵在於決策,因此,管理必須采用一套製定決策的科學方法,要研究科學的決策方法以及合理的決策程序。有人認為西蒙的大部分思想是現代企業經濟學和管理科學的基礎。決策理論的主要觀點有如下幾個。

(1)決策的作用。決策理論學派特別強調決策在管理中的作用,認為管理就是決策,管理是以決策為特征的;決策是管理人員的主要任務,管理人員應該集中研究決策問題,決策貫穿於整個管理過程。

(2)決策的過程。西蒙認為,決策是一個包括有四個階段的完整的過程。這四個階段是:收集和分析反映決策條件的信息;在收集信息基礎上設計、製訂和分析可能采用的行動方案;從可行方案中選擇一個適宜的行動方案;對已做出的抉擇進行評估。實際上,決策學派的學者是從一個完整的過程來理解決策,從而得出管理就是決策這個結論。

(3)決策的準則。決策的核心是選擇,而要進行正確的選擇,就必須有合理的標準。西蒙認為,在確定方案時應采用“令人滿意的準則”來代替傳統決策理論的“最大化原則”。“滿意化原則”是比“最優化原則”更為現實更為合理的決策原則。

(4)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西蒙根據一個組織的決策活動是否重複出現,將決策分為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在西蒙的決策理論中,對非程序化決策的方法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他用心理學的觀點和運籌學的手段,提出了一係列指導企業管理人員處理非程序化決策的技術,從而對西方企業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8.係統學派

近年來,許多管理學家都強調管理學研究與分析中的係統方法。他們認為係統方法是形成、表述和理解管理思想最有效的手段。

係統管理理論是用係統理論的範疇、原理,全麵分析和研究企業與其他組織的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重視對組織結構和模式的分析,並建立起係統模型以便於分析。其理論要點如下。

(1)把組織看成是一個由許多子係統形成的係統,而這個係統又是環境大係統中的一個分係統。它與環境係統進行各種要素的交換。

(2)它強調應用係統理論的範疇、原理,全麵分析和研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強調組織整體效率的提高。

係統管理學派突破了以往各個學派僅從局部出發研究管理的局限性,從組織的整體出發闡明管理的本質,對管理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近年來,許多管理學家都強調管理學研究與分析中的係統方法。他們認為係統方法是形成、表述和理解管理思想最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