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管理理論曆史演進(1)(1 / 3)

內容提要

管理活動源遠流長,人類進行有效的管理活動,已有數千年的曆史。但從管理實踐到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則是一段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回顧管理學的形成與發展,一般來說,管理學形成前可分成兩個階段:早期管理實踐與管理思想階段和管理理論產生的萌芽階段。管理學形成後又分為三個階段:古典管理理論階段、現代管理理論階段和當代管理理論階段。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中國傳統管理思想的內容,掌握其要點

2.了解管理理論與管理思想發展的基本脈絡

3.理解和掌握科學管理理論的基本觀點

4.理解法約爾的十四條管理原則

5.理解和掌握學習型組織的概念和五項修煉的主要內容

技能目標

1.初步具備分析、判斷組織所采用的管理方式的能力

2.初步具備運用所學的管理理論分析管理現狀的能力

案例導入

海倫、漢克、喬、薩利四人都是美國西南金屬製品公司的管理人員。海倫和喬負責產品銷售,漢克和薩利負責生產。他們剛參加過在大學舉辦的為期兩天的管理培訓班學習,主要學習了權變理論、社會係統理論和一些有關激勵職工的內容等。他們對所學的理論有不同的看法。

喬首先說:“我認為社會係統理論對於我們這樣的公司是很有用的。例如,如果生產工人偷工減料,或者原材料價格上漲的話,就會影響到我們的產品銷售。係統理論中講的環境影響與我們公司的情況很相似。在目前這種經濟環境下,一個公司會受到環境的極大影響。在油價暴漲時期,我們當時還能控製自己的公司。現在呢?我們要想在銷售方麵前進一步,都要經過艱苦的奮鬥。”薩利插話說:“我們的確有過艱苦的時期,但是我不認為這與社會係統理論之間有什麼必然的內在聯係。我們曾在這種經濟係統中受到過傷害。當然,你可以認為這與社會係統理論一致。但是,我並不認為我們就有采用社會係統理論的必要。我的意思是,如果每個東西都有一個係統,而所有的係統都能對一個係統產生影響的話,我們又怎樣能預見到這些影響所帶來的後果呢?所以,我認為權變理論更適合我們。如果說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那係統理論又能幫我們什麼忙呢?”海倫對他們的爭論表示有不同的看法,她說:“對社會係統理論我還沒有很好地考慮。但是,我認為權變理論對我們是很有用的。雖然我們以前也經常采用權變理論,但是我卻沒有認識到自己是在運用權變理論。我每天都要麵對不同的顧客,他們都有不同的需求,我每天都在運用權變理論來應對他們。為了適應形勢,我經常改變方式和風格,許多銷售人員都是這樣做的。”漢克顯得有些激動地插話說:“我不懂這些被大肆宣傳的理論是什麼東西。但是,關於社會係統理論和權變理論問題,我同意薩利的觀點。教授們都把自己的理論吹得天花亂墜,他們的理論聽起來很好,但是無助於我們的管理實際。對於培訓班上講的激勵因素問題我也不同意。我認為泰羅在很久以前就對激勵問題有了正確的論述。要激勵工人,就是要根據他們所做的工作付給他們報酬。你們和我一樣清楚,人們都是為了錢而工作,錢就是最好的激勵。”

他們四個人的觀點是各執一詞,他們都是站在自身立場看問題,不夠全麵。其實我們知道管理思想產生於管理實踐,而管理理論又是對管理思想的高度概括與理論上的升華。管理理論形成以後又要回到管理實踐中去,以指導管理實踐活動並接受管理實踐的檢驗,並在管理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本章從人類管理實踐活動開始,闡述管理思想的發展與演進,並進一步分析管理理論在進入21世紀以後未來發展的趨勢。

2.1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2.1.1 中國早期管理思想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文明史的國家,我國古代各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了許多令現代人歎為觀止的著名的管理實踐和極為豐富的管理思想,如《論語》、《孫子兵法》、《三十六計》、《資治通鑒》、《史記》等古書籍中所包含的管理思想。這些思想影響深遠,對現代社會的管理活動仍然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中國早期管理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樸素的係統管理思想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連成萬裏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曆史的大智大勇。這項工程本身就告訴我們,當時的設計者、製造者、使用者具備並能夠在實踐中運用樸素的係統管理思想。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於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建於公元三世紀,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發揮了巨大作用。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座豐碑。它主要由魚嘴分水堤、寶瓶口引水工程和飛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組成。每個部分不僅能獨立發揮作用,而且可以互相結合,發揮整體功能。這一偉大工程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程決策係統管理、組織管理、質量控製等方麵的智慧。

2500多年前由孫武創作的《孫子兵法》不僅是我國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而且對現代管理具有多方麵的啟迪作用。《孫子兵法》直接運用樸素的係統管理思想闡述用兵的謀略。戰爭的勝敗取決於各個方麵的因素和情況,但關鍵的是“經五事”,即“道、天、地、將、法”五個方麵的因素,也就是把政治、天時、地利、將帥和法製作為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因素,並且強調它們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一個整體。

2.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貫穿了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肯定在天地人之間,以人為尊;在人與神之間,以人為本,不太相信宗教。人們雖有信仰,但信仰的“天”不是神和上帝,宗教神學的東西在我國從未占主導地位。他們認為人是構成國家整體的第一要素,要求把人作為管理的重心,提倡“愛人貴民”。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文化就已經表現出較為鮮明的人文意識。

在我國,“以人為本”思想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來的,其本意是隻有解決好人的問題,才能達到“本理國固”的目的。管子說:“君若將欲霸王舉大事乎?則必從其本事矣”;“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齊國百姓,公之本也。”《管子》認為,務本之道在於經營民心,爭取百姓。達人民之所願,予百姓之所需。盡量做到“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要求齊桓公竭誠聽取民眾的意見,把人作為管理的重心。而管理國家說到底就是對人的管理,“治國就是治人”。

孟子從“民為立國之本”思想出發,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醜下》)。又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其失民也,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離婁上》)。反之,“暴其民,甚則身弑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孟子·離婁上》)。並進而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下”(《孟子·盡心下》)。

荀況提出:“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的觀點,強調人有掌握天時、使用地利的辦法,如果放棄人的努力,期望天地的恩賜,那就太糊塗了。

3.人才管理思想

古代許多學者都非常強調德才兼備的選人標準,如:管仲提出,君主選用人才一定要審查三個問題:“一曰德不當其祿,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錄其官。”這三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讓品德高尚的人處低位,就是人才浪費,讓品德低下的人處於高位,更是一種錯誤;無功者受祿,有功者就得不到激勵;無才之輩身居高位,有才能者就會被埋沒。可見,德與才之間並非並列的關係。

德才兼備的選人標準是我國曆史上的優良傳統,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有德有才的人往往也是有思想、有個性的人。對於這類賢才,瞎指揮或命令式的管理是不能奏效的,因此墨子講“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孔子也提出“君子不器”的觀點,不能把人才當做器具使用,而應以禮招待,尊重他們的人格,承認他們的自主權。

用人不疑與疑人不用是古代使用人才的另一個重要原則。管仲說:“不知賢,害霸也;知而不用,害霸也;用而不任,害霸也;任而不信,害霸也;信而複使小人參之,害霸也。”這五個問題都是有關用人政策的問題,它說明隻有知人才能善任,也隻有知人才能用人不疑,隻有用而不疑才能不使小人讒言危害霸業。宋代政治家歐陽修指出:“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寧可艱於擇人,不可輕任而不信。”意為寧可擇人時多費一些精力,看準了再用,也不可輕易任用卻不信任,不敢放手讓其施展才幹,用人不疑,就是對人才充分信任,是一種重要的精神激勵,能夠增強人的事業心、責任感與向心力。

4.賞罰分明的激勵思想

在激勵和獎懲方麵,孫子提出:“合軍聚眾,務在激氣。”諸葛亮指出:“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誅罰不避親戚,賞賜不避仇怨”,應做到“無黨無偏”,意思就是說管理者務必要做到賞罰公正分明,才能服人服眾。春秋戰國時期的韓非子主張“誠有功,則雖疏必賞;誠有過,則近愛必誅。”對此諸葛亮論述的更加具體,他說“賞罰之致,謂賞善罰罪也。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賞賜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隻有做到賞罰分明,才能對良善功將有所激勵,讓奸惡無功者有所畏懼,以確保管理組織的正常科學運轉。荀子說:“賞不行,則賢者不可得而進也,罰不行,則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沒有獎賞,有才德的人就得不到提拔;沒有懲罰,不賢能的人就不能被斥退。荀子指出:“無能不官,無功不賞”。把“官”和“賞”區別開來,把官和能相對應,把功和賞相對應。墨子也主張“量功而分祿”,他把任官(用人)與分祿分別開來,主張對有功的多給榮譽和享受,把官授予有才能的人。

5.謀而後動的決策思想

在管理工作中,決策是一個管理者必須首先考慮的首要問題。那麼,管理者應該如何決策才能確保決策不失誤,我國的古代先賢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精辟的見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先謀後事者昌,先事後謀者亡。”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先謀而後動,隻有謀劃的充分、合理、科學,才能在執行時遊刃有餘,做事情才能成功。所謂“日之能燭遠,勢高也;使日在水中,則不能燭十步”。意思是講作為領導者,應該具備高瞻遠矚的特質,絕對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森林或者鼠目寸光,隻看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長遠利益。宋代文學家蘇軾在《策別十八》中說:“為國有萬世之計,有一時之計,有不終月之計。”“不謀萬世,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不足以謀域”是說做事應該有戰略決策和戰術決策、長遠規劃和短期計劃之別,根據形勢情況的變化按照既定目標行動,有助於管理成功。可見,預測和決策關係全局成敗,中國人向來強調謀劃和規劃,戰略和戰術的綜合運用,主張謀而後動。

6.信息論思想

《孫子兵法》中雖然沒有“信息”這樣的術語,但其對信息的重視對我們現代管理也有些深刻的啟示。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敗,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也”。“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

中國古代光彩奪目的管理實踐和管理思想還可列舉很多,通觀中國古代管理實踐和管理思想有下列特點:第一,發源曆史長,可追溯到公元前幾千年的春秋戰國時代;第二,涵蓋內容廣,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工程等各個領域;第三,適用層次多;第四,輻射影響大,廣泛流傳海內外。但令人遺憾的是,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比較零散,缺乏係統的整理、總結和提高,沒有形成係統的管理理論。

2.1.2 外國早期管理思想

與中國一樣,世界各個古文明發祥地都有令人歎為觀止的奇跡,這些奇跡蘊涵著豐富的管理思想。國外有記載的管理實踐和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古埃及、古巴比倫、古羅馬等在組織大型工程的修建、指揮軍隊作戰、教會組織的管理和治國施政中都體現出了豐富而高深的管理思想。

古埃及人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開始建造的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管理實踐之一。其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高146米,底邊各長230米,耗用上萬斤重的大石塊230多萬塊,動用了10萬人力,費時20年得以建成。負責修建埃及金字塔的人就是曆史上優秀的管理者。因為他們在時間短、交通工具落後及科學手段缺乏的情況下創造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跡之一。

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曾經頒布《漢謨拉比法典》(又名《石柱法》,是用契形文字刻在石柱上的)。這部法典共有280多條,法典中,有許多條款都涉及了控製借貸、最低工資、會計和收據等經濟管理思想。

古羅馬帝國的長期興盛也為我們留下了管理方麵的寶貴遺產。公元284年,狄奧克列顛大帝登上王位後,發現古羅馬帝國過於龐大,屬下人員太多,難以管理,於是建立了層次分明的中央集權組織,這種組織采用了按地理區域劃分基層組織,並采用效率很高的職能分工,還在各級組織中配備了參謀人員。古羅馬帝國當時之所以能迅速擴張並延續統治幾個世紀,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狄奧克列顛大帝卓越的組織才能。

15世紀,意大利的著名思想家和曆史學家馬基雅維利被稱為“政治學之父”。在他的《君主論》、《談話錄》中闡述了許多管理思想。他主張結束當時意大利的政治分裂,建立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君主國。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他提出的與管理有關的領導原理:第一,群眾的認可,領導者的權威來自群眾;第二,內聚力,領導者必須維持並加強組織的內聚力;第三,領導能力,領導者必須具有崇高的品德和非凡的能力;第四,求生存的意誌,領導者必須具備堅強的生存意誌力,以免被推翻。這些領導原理,與現代管理學尤其是領導科學理論有高度的相關性與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