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管理理論曆史演進(1)(2 / 3)

威尼斯在1436年建立了政府的造船廠,即兵工廠。威尼斯的兵工廠後來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工廠,占有陸地和水麵麵積60英畝,雇用一兩千個工人。許多由於規模龐大而產生的問題(會計、材料排列、工人的紀律等)都有效率地解決了。政府對工廠的管理從以下幾個方麵體現出當時高超的管理水平:第一,政府與工廠的關係是控製與授權經營的關係,在兵工廠的管理工作中,較好地體現了互相製約和平衡的原則;第二,部件儲存,這有助於實行裝配線作業和精確計算存貨,節省了時間和勞力,加快了安裝船隻的速度;第三,采用了流水線作業,生產效率很高;第四,建立了早期的成本會計製度;第五,實行了管理分工,工廠的管事、指揮、領班和技術顧問全權管理生產,而工廠的計劃、采購、財務事宜由市議會通過一個委員會來負責。這些都可以說是現代管理的雛形。

2.2 古典管理理論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歐洲和美國都相繼有人提出比較係統的管理理論,這個時期的管理理論被稱為古典管理理論。古典管理理論是管理理論的最初形成階段,在這一階段,側重於從管理職能、組織方式等方麵研究企業的效率問題,對人的心理因素考慮很少或根本不去考慮。古典管理理論主要有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以法約爾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論和以韋伯為代表的行政組織管理理論。

2.2.1 科學管理理論

美國的弗雷德裏克·泰勒(1856-1915)是最先突破傳統經驗管理格局的先鋒人物,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泰勒出生於美國一個富裕的律師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從小養成了追求真理、觀察核對事實的強烈欲望和根除浪費與懶惰弊病的熱情,對處理任何事情都想探究一種最好的方法。18歲時,泰勒以優異成績考入哈佛大學,第二年因視力與健康原因而中止學業,到一家小機械廠當徒工。1879年,22歲的泰勒進入費城米德維爾鋼鐵公司做技工,後升為工頭、車間主任、助理工程師,28歲時任鋼鐵公司總工程師。在這段時間中,他一麵自學,一麵參加函授課程學習,修完了史蒂芬斯學院機械工程專業的全部學分。他是一個自學成才的管理學家。1911年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一書出版,標誌著管理理論的誕生。這本書講述了應用科學方法確定從事一項工作的“最佳方法”,使管理從經驗變為科學。

1.科學管理理論的主要內容

(1)科學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效率是泰勒科學管理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科學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培訓和發掘企業中每個工人的才幹,使每個工人盡他天賦之所能,幹出最高檔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達到最高的效率”。泰勒認為,生產效率的巨大增長是文明國家與不文明國家的區別,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提高勞動效率對勞資雙方都有利,它可以增大盈餘,保證雙方“最大限度的富裕”。因此,他千方百計地提高勞動效率。他的管理思想的實踐性、科學性、規範性和協調性,都是為效率性服務的。他的計件工資製、各種管理原則和規範、他所設計的職能組織結構、他所進行的科學研究和實驗、他的各種發明,無一不是提高效率的具體措施。在他看來,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效率。整個工業史就是一部效率史,任何提高效率的措施,無論遇到多大阻力,最終都會勝利。

科學管理的精華所在是要求管理人員和工人雙方實行重大的精神變革。泰勒認為:“科學管理的常規特征是協調而不是不和。”在科學管理的眾多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勞資雙方的密切合作。“用和平代替鬥爭,用全心全意兄弟般的合作代替爭吵和衝突,用向同一方向的努力代替背道而馳,用相互信任代替相互猜疑,雙方成為朋友而不是對頭。這是科學管理的精華所在”。泰勒認為隻有在勞資雙方相互信任、理解、協調合作的基礎上,管理才會取得持久的成功。雙方親密合作,共同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使雇主得到最大的利益,工人得到最高的工資。

(2)科學管理的原則。科學管理理論的核心內容是泰勒的科學管理四原則。第一,對工人工作的每一個要素進行研究,開發出科學方法,用以代替老的經驗方法;第二,科學地挑選工人,並對他們進行培訓、教育,使之成長;第三,與工人們衷心地合作,以保證一切工作都按已形成的科學原則去辦;第四,管理當局與工人在工作和職責的劃分上幾乎是相等的,管理當局把自己比工人更勝任的各種工作都承攬過來。

(3)科學管理的實踐方法,主要包括作業管理和組織管理兩個方麵。

作業管理是科學管理最具特色的部分和主要內容,它由一係列的科學方法組成。主要有製訂合理的工作定額;製訂並使工人掌握標準化的、科學的操作方法,包括標準化的工具、機器和材料以及標準化的作業環境;培訓工人的科學方法;刺激性工資製度。

組織管理主要包括把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變經驗工作法為科學工作法;實行職能工長製,即將管理的工作予以細分,使所有管理者隻承擔一種管理職能;高級管理人員應把例行的日常事務授權下級管理人員去做,自己隻保留對例外事項的決定和監督權等。

2.科學管理理論的主要貢獻

泰勒在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從經驗上升為科學。從科學管理開始,管理學沿著伽利略、牛頓創立的實驗科學道路,告別了單純的經驗總結和智慧技巧,由“治術”發展為一門科學,正是在泰勒的管理理論基礎上,創造和發展出了一係列有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技術和方法。泰勒科學管理揭開了幾千年來罩在管理上的“神秘”麵紗,譜寫了管理理論和實踐史上新的一頁,成為人類管理思想史上的一個裏程碑。人們把泰勒所處的時代稱為“泰勒時代”,把他的管理理論稱為“泰勒製”。雖然他已作古近百年,但他的科學管理思想對於經濟比較落後、管理水平不高的國家,仍然有著現實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2.2.2 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

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開創了西方古典管理理論的先河。與科學管理同時代的另一批思想家也在思考著管理問題。不過,他們關注的焦點是整個組織,我們稱這些人為一般管理理論家。他們解釋了管理者的工作是什麼,以及有效的管理由哪些要素構成等方麵。他們中的傑出代表是亨利·法約爾(Henri Fayol)。

亨利·法約爾(1841-1925),法國人,出生於富裕家庭,1860年畢業於礦業學校,進入法國一家礦業公司任職,1888年任該公司總經理,直到1918年退休。30年的總經理生涯,使他得以從最高層來探討組織的管理問題。人們一般認為法約爾是第一個概括和闡述一般管理理論的管理學家。其管理思想主要凝結於《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1916)這部經典著作中。

1.一般管理理論的主要內容

法約爾最主要的貢獻在於從經營職能中獨立出管理活動、提出管理活動所需的五大職能和十四項管理原則三個方麵。這也是其一般管理理論的核心。

(1)區分了經營與管理的概念。法約爾認為,經營和管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經營是指導一個組織趨向目標,它由六項活動組成。第一,技術活動,包括生產、製造、加工等;第二,商業活動,包括購買、銷售、交換等;第三,財務活動,包括資金的籌措及運用;第四,安全活動,包括設備和人員保護;第五,會計活動,包括存貨盤點、成本核算、統計等;第六,管理活動,包括組織內行政人員所從事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製活動。法約爾認為,所有的組織成員都應具備上述六種活動能力。

(2)管理有五大職能。法約爾將管理活動分為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製等五大管理職能,並進行了相應的分析和討論。管理的五大職能並不是企業管理者個人的責任,它同企業經營的其他五大活動一樣,是一種分配於領導人與整個組織成員之間的工作。

(3)管理應遵循十四項原則。法約爾提出了一般管理的十四項原則。第一,勞動分工。他認為分工也適於管理工作,核心在於專業化可以提高生產率。第二,權力與責任。有權力就有責任。他認為責任是權力的孿生物,是權力的必然結果和必要補充,權力和責任對等。第三,紀律。法約爾認為紀律就是服從企業與各方達成的協議。紀律對於企業取得成功是絕對必要的,同時還認為紀律是領導人創造的,組織的紀律狀況取決於領導者的道德狀況。第四,統一指揮。法約爾主張無論什麼時候,一個職工都應接受而且隻應接受一個上級的命令。雙重指揮對於權力、紀律和穩定性都是一種威脅。第五,統一領導。他認為,凡是具有同一目標的全部活動,僅應有一個領導人和一套計劃。第六,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並經常監督,盡可能簽訂公平的協議。第七,合理的報酬。他認為人員的報酬是其服務的價格,應保證合理,盡可能使雇主和雇員都滿意。第八,集中。他認為集中作為一項管理製度,本身無所謂好或壞,領導者應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把握集中的程度,目的是為了實現最高效率。第九,等級製度。從組織的基層到高層,應建立一個關係明確的等級鏈係統,使信息的傳遞按等級鏈進行。第十,秩序。他強調按照事物的內在聯係事先選擇好要素的恰當位置,如設備、工具以及人員等。第十一,公平。領導者應當友善和公正地對待下屬,同時給各級主管灌輸公平意識。第十二,人員穩定。他認為,人們熟悉自己的工作需要時間,高級雇員不要輕易流動,以免影響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管理者要根據實際情況,有秩序地安排人員並補充人力資源。第十三,首創精神。鼓勵員工發表意見和主動開展工作。第十四,團結精神。應努力在企業內部建立起和諧與團結的氣氛。

2.一般管理理論的主要貢獻

法約爾是古典管理理論在法國的傑出代表。他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論對西方管理理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成為管理過程學派的理論基礎,也是以後各種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的重要依據之一。他是歐洲最傑出的管理大師,被後人尊稱為“現代經營管理之父”。管理之所以能夠走進大學講堂,全依賴於法約爾的卓越貢獻。一般管理理論的係統性及對管理五大職能的分析為管理科學提供了一套科學的理論構架。來源於長期實踐經驗的管理原則給實際管理人員巨大的幫助,其中某些原則甚至以“公理”的形式為人們接受和使用。法約爾把行政管理作為一個單獨的職能分離出來並進行分析,是他對管理理論總體的、獨特新穎的補充。職能分析這種方法,為高級管理問題全麵的現代化發展鋪平了道路。因此,繼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之後,一般管理被譽為管理史上的第二座豐碑。

2.2.3 韋伯的行政組織理論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出生於德國一個家境殷實的家庭。韋伯於1882年進入海德堡大學學習法律,並先後就讀於柏林大學和哥丁根大學。由於受家庭的影響和熏陶,特別是家庭廣泛的社會和政治關係,使他本人在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律學和宗教方麵都有一定的研究,並成為德國當時一位頗具影響力的學者。他的代表作有《新教的倫理和資本主義的精神》、《社會和經濟組織的理論》、《經濟史》等。在這些著作中,他對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的關係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和獨特的思想,對後來組織理論的研究和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管理思想史上,韋伯被譽為是“組織理論之父”。

韋伯描述了一種他稱為官僚行政組織的理想組織模式。這是一種體現勞動分工原則、有著明確定義的等級和詳細的規則與製度以及非個人關係的組織模式。韋伯科學管理的核心是強調組織管理的高效率,為此他對政府、教會、軍隊、經濟等各種組織進行了長期的研究。他認為等級製度、權力形態和行政製度是一切社會組織的基礎,從此著手進行分析,並最終將其發展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係——“理想的”行政組織理論,即官僚製組織理論。

1.行政組織理論的主要內容

(1)行政組織體係的權力基礎。韋伯指出,任何組織都必須有某種形式的權力作為基礎,才能實現目標。隻有權力,才能變混亂為次序。權力有三種:理性的權力、傳統的權力、超凡的權力。傳統的權力是依靠世襲得來,而不是按能力挑選的,其管理是為了保存過去的傳統,效率較差。超凡的權力則過於帶感情色彩,並且是非理性的,不是依據規章製度,而是依據神秘或神聖的啟示。隻有理性的權力才適宜作為理想組織體係的基礎,最符合理性、高效率的組織結構形式。

(2)理想的行政組織體係的特征。韋伯認為,官僚製組織的基本特征有:第一,明確的分工。明確規定每一成員的權力與責任。第二,等級嚴密。各種公職或職位按權力等級嚴密組織起來,形成指揮體係。每個下級都應當接受上級的監督和控製。第三,正式選拔。人員的任用完全根據職務的需要,通過公開考試和教育培訓,以及嚴格的選擇標準擇優錄用。這種不因人而異、人人平等的錄用方式,不僅要求任用者必須稱職,還要求任用後不可隨意被免職。組織成員能領取固定的薪金。第四,正式的組織規則和製度。為了確保組織活動的連續性和一致性,管理者必須倚重正式的規則和製度進行管理,必須嚴格執行組織規定的規則和紀律。第五,組織成員之間的關係,隻是一種職位關係,不受個人感情和偏好的影響。第六,職業管理人員。管理人員是“專職”的職業人員,從組織領取固定的薪金,而他不是所管理的組織的所有者。

2.行政組織理論的主要貢獻

韋伯的行政組織理論,從事實出發,把個人與權力相分離,認為職位是職業帶來的,不是個人身份的象征,權力來源於規章製度,它擺脫了傳統組織的隨機、易變、主觀、偏見的影響,具有比其他管理體製優越得多的精確性、連續性、可靠性和穩定性。把人類的行為規律性地服從於一套規則作為分析的基礎。韋伯認為一套支配行為的特殊規則的存在,是組織概念的本質所在,沒有它們,將無從判斷一個組織的行為。這些規則對行政人員的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麵他們自己的行為受規則的製約;另一方麵他們有責任監督其他成員服從於這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