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管理與管理學(1)(2 / 3)

根據管理的性質和管理學的研究對象,管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模塊。

1.生產力方麵

管理學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如何科學組織生產力,內容包括:如何協調生產力諸要素之間的關係,即合理組織生產力的問題;如何合理配置組織中的人、財、物,以發揮資源優勢;如何根據組織目標、要求和社會的需要,合理地使用各種資源,以求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問題;如何合理發展生產力,以提高組織內部的生產工作效率,從而有效提高競爭力的問題。

2.生產關係方麵

管理關係的實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管理學主要研究組織內部各部門人員之間的關係及其組織與外部環境的各種關係問題。內容包括:如何協調組織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形成和諧的組織氛圍的問題;如何建立和完善組織機構以及各種管理體製的問題;如何激發鼓勵組織內成員,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實現組織目標而服務的問題;如何處理好組織與外部組織之間的關係,以使組織在所處環境中建立起穩定地位的問題。

3.上層建築方麵

管理學中研究的上層建築方麵的問題內容包括:如何搞好組織內部的思想文化建設的問題;如何建立合理的組織管理體製的問題;如何促進組織的改革和發展的問題;如何使組織內部環境與其外部環境相適應的問題;如何使組織的規章製度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法律、道德等上層建築保持一致的問題,從而維持正常的生產關係,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的問題。

1.2.2 管理學的特點

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較,管理學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一般性

管理學作為一般管理學,是從一般原理、規律和現象的角度來研究管理活動的。它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動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礎理論學科,它區別於其他各種專門管理學,如經濟管理、行政管理、企業管理、旅遊管理、醫院管理、軍隊管理等。但是其他各類專門管理都需要管理學的原理作為基礎來加以學習和研究,也就是說,管理學通過對具體管理學科的抽象、概括和總結,得出對每門具體管理科學有指導意義的理論基礎。

2.綜合性

管理學是建立在管理實踐和多學科基礎上的學科。在內容上,它需要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麵以及各種不同類型組織的管理活動中,概括和抽象出對各門具體管理學科都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方法上,它需要綜合運用現代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成果,來研究管理活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管理活動是很複雜的活動,影響這一活動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除生產力、生產關係的基本因素外,還有一些自然因素,以及政治、法律、社會、心理等社會性因素。因此,要搞好管理工作,必須考慮到組織內部和外部的多種錯綜複雜的因素,利用經濟學、數學、工程技術學、心理學、生理學、仿真學、社會學、哲學、會計學、管理經濟學、曆史學、行為科學、運籌學、係統工程、信息論、控製論、電子計算機等科學知識的支持。可以說,管理學是一門介於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因此,它又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

3.實踐性

管理學的最大價值在於實踐運用,管理學中的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指導進一步的管理實踐活動。一方麵,管理理論形成和產生於眾多的管理實踐活動及其規律的分析、總結和提煉,管理理論是無數管理實踐家的經驗總結;另一方麵,管理理論又反過來指導未來的管理實踐活動,並從中提取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自己。因此,管理學不是單純的理論體係,它非常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並且不斷在社會實踐中發展完善。

4.社會性

管理學研究的是管理活動中的各種關係及其一般規律。在管理活動中,人是最主要的管理主體和對象,是生活在不同的社會組織和文化背景之中的,這就決定了管理以及管理學的社會性;其次,管理的社會屬性還表現在它總是帶有一定生產關係特征的,沒有超階級的管理學,管理必然要體現不同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意誌,這也決定了管理具有社會性。

1.2.3 管理學的學習和研究方法

1.理論聯係實際

管理學的實踐性特點決定了我們在學習這門學科的時候要能夠理論聯係實際,這既是我們學習好這門學科的方法,也是學習這門學科的主要意義。在管理學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要邊學習邊實踐,邊實踐邊學習,懂得運用管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運用實踐中的經驗知識掌握管理理論。

理論聯係實際還意味著學習和研究管理學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方麵,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學習和吸取發達國家成功的管理經驗和先進的管理理論;另一方麵,要避免教條主義、盲目照抄照搬,尤其是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分析我國的社會製度、生產力發展水平、自然條件、民族習慣和傳統的特征及其與西方國家的差異,有選擇地進行學習和吸收,結合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取舍和改造。隻有這樣,才能用科學的管理理論指導我國的管理實踐活動,有效提高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建設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學。

2.重視案例研究和分析

案例是對現實管理活動和行為的記錄,具有代表性、實踐性、概括性和針對性的特點。案例分析的過程就是利用管理理論知識分析實際的管理案例,從而印證所學的管理知識的過程。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理論知識掌握的最終目的就是用來分析實際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研究和分析成功或失敗的管理案例,將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許多西方國家高校中開設的管理課程都是采用案例教學的方式,具有代表性的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研究生就是通過全程案例教學的方式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管理能力,並且效果顯著。因此,本書在各章節的理論知識中穿插了大量的管理案例供學生分析和研究。

3.比較研究

古今中外有很多寶貴的管理理論和思想,一方麵,中國古代很多管理思想在當時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麵,管理學的很多前沿理論是在西方發達國家產生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毫無保留地、不加變通地掌握和運用這些理論知識。古今中外的管理學理論都是在自己所處的特定環境中產生的,因此各具特色。這種因時、因地、因文化背景而產生的差異性決定了我們在學習管理理論時必須清楚地認識現今自己國家和地區的實際情況,將管理理論的規律性、基本原則、思想和方式方法總結出來,再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做到鑒別優勢、取長補短、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4.運用數理分析

管理學是一門社會學科,其行為活動過程有很多主觀性,但是有相當一部理論是可以通過數理分析的方式進行總結和推斷的,有時候,數理分析這種純理性方式更能夠提高管理活動的精準性。建立在數學、係統論、信息論與控製論等科學基礎之上的一係列數量分析和決策方法,諸如線性規劃、投入產出分析、排隊論、博弈論等已是當下進行管理理論分析不可缺少的工具。數理分析方法在管理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現代管理叢林中的管理科學學派就是以這類方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一個學派。其主要特點:一是模型化。在一係列假設前提下,運用數理邏輯分析,就擬解決的問題建立起一定的數學模型。二是客觀性強。在使用這些方法時,除假設條件和數量分析方法的選擇之外,在建立模型和進行推導的過程中,基本上不受人為因素的影響,其結論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因而,合理應用數理分析法,可以提高管理的科學性和決策的準確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首先,數理分析方法在建模以後的推導和分析中不受人的主觀偏好的影響,但是在複雜的環境中進行前提條件的假設和分析方法的選擇卻不能不受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其次,由於管理環境的錯綜複雜與多變,許多因素是難以量化的,以包含有限變量的模型來反映或表現客觀現實不免會出現差異和問題,如果差異很大,無疑會影響數量分析結論的可信度;再次,數理分析方法的應用對管理人員的素質和專業化水平要求較高,因而其應用範圍和應用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管理中的定量分析必須同其他分析方法結合起來使用。

1.2.4 學習管理學的意義

管理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學習管理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組織的日益複雜,社會競爭愈發激烈,管理的重要意義體現得越來越明顯。

1.管理的普遍性

(1)管理的曆史悠久。管理作為一門學科,雖然形成時間並不長,但是管理的實踐活動已有上萬年的曆史。中國傳統管理思想涉及政治、經濟、軍事、人才等諸多領域,以國家管理、行政管理、工程管理、軍事管理為主,這些思想廣泛分布在中國大量的古典文獻資料之中。從曆史記載的古今中外的管理實踐來看,素以世界奇跡著稱的埃及金字塔、巴比倫古城和中國的萬裏長城,其宏偉的建設規模足以證明古代人類的管理和組織能力。無論是埃及的金字塔,還是中國的萬裏長城,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但是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更是曆史上偉大的管理實踐。

(2)管理滲透到現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可以這樣說,凡是存在組織的地方,就存在管理。按組織的性質分,有政治管理、軍事管理、文化教育管理、宗教管理、家庭管理等。按組織的層次分,有宏觀管理和微觀管理。所謂宏觀管理,就是規模比較大,層次比較高的組織的管理,如整個國家或地區的國民經濟管理、整個軍隊建設的管理等;所謂微觀管理,就是規模較小,層次較低的組織的管理,如企業管理、學校管理、俱樂部管理、家庭管理等。由此可見,我們這個社會的組織中有大量的管理思想和實踐的存在,以促進組織內和組織間的和諧相處。

(3)管理涉及我們每一個人。我們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組織中,要和各種各樣的組織打交道,不是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就是扮演被管理者的角色。在家庭裏受父母管理,同時也可能管理自己的弟妹;在學校裏受老師的管理,同時又可能管理一個小組或班級;在企業中受上級領導的管理,同時又可能管理下級。一個管理有素的家庭、學校、企業可使我們終生受益,相反,管理不善的組織往往會給人以煩惱和損害。

2.管理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學習管理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管理是一種生產力。生產力,可以理解為人們運用各種資源獲取物質財富的能力。管理作為生產力,表現在通過管理者的預見性及合理的計劃、組織及協調,可以完成個人無法完成的生產作業,可以以較少的資源耗費,獲取較多的物質財富。眾所周知,大多數生產企業,特別是較大的工程,如修鐵路,挖運河、築大壩;現代工業生產,如煉鋼、製造汽車等,隻有許多人協作才能完成,而協作勞動離開統一的指揮,根本無法進行。正如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孔茨所說:“管理工作是一切有組織的協作所不可缺少的。”

(2)管理是社會進步的物質力量,是實現現代化的關鍵因素。可以說,管理是社會進步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物質力量。18世紀,英國依靠技術進步首先完成了產業革命,成為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然而到了20世紀初,美國逐漸超過英國成為西方各國的盟主。戰後許多英國專家小組為學習工業方麵的經驗去美國訪問,他們了解到,英國在技術和工藝方麵並不比美國落後很多,而生產率水平卻與美國有顯著差距,其主要原因是,英國的組織和管理水平比美國要低很多。美國之所以能夠取勝,與其說是依靠技術裝備,還不如說是靠較高的管理水平。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的經濟發展又超過美國,他們橫掃英國的摩托業,超越美國和德國的汽車生產,搶奪瑞士的鍾表市場,打擊美國在鋼鐵、造船、電子產品上的傳統優勢。原因是什麼?無論是日本還是美國的專家都一致認為是日本成功地建立了特殊的管理體係。

在當代,人們普遍認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科學是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兩個車輪”,缺一不可,這一點已為許多國家所證明。大家知道,科學技術進步決定了社會生產力水平,從而推動社會發展的進程,但是若沒有先進的管理水平,沒有相應的管理科學的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無法得到充分發揮的,而且還有可能阻礙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還有人認為,管理是現代社會文明發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與科學和技術三足鼎立。國外的社會學者一般認為,19世紀時經濟學家特別受歡迎,而20世紀40年代後卻是管理人才的天下了。這些都表明管理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我國的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後於發達國家,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更不容忽視。20世紀80年代初,據日本某些經濟學家的估計,從某些部門的情況來看,我國工業在技術上相當於日本70年代的水平,落後於日本10多年;但是在管理上我們隻相當於日本60年代的水平,落後了20多年。這種估計不一定十分準確,但是不能不承認我們管理水平比技術水平相對落後這個客觀事實。當前,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麵臨著如何實現現代化的問題,而發展中國家普遍麵臨技術落後、資金短缺的困難,因此,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從引進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開始現代化的進程。然而嚴酷的現實是,有了大量資金和先進技術並不一定能獲得預期的發展,管理水平落後常常成為這些國家實現經濟騰飛的嚴重障礙,引進的資金往往被浪費,設備和技術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所以,要促進經濟的發展和各方麵的進步,提高管理水平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