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管理與管理學(1)(1 / 3)

管理內涵篇

內容提要

管理活動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一項活動,廣泛地存在於現實的社會生活之中,管理是一切有組織的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在社會生活中,特別是在有組織的活動中,很有必要了解什麼是管理,為什麼要進行管理活動,怎樣才能有效地進行管理活動。

管理具有明確的任務、職能和層次。管理的載體是組織,主體是管理者,核心是處理好人際關係。管理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管理包括計劃、組織、領導、控製和創新等職能。

管理學是一門係統地研究管理活動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學科。學習和研究管理學必須遵循唯物辯證法、係統方法、數理分析方法和理論聯係實際的方法。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並掌握管理的含義、特征和性質

2.了解管理學的研究內容和管理學的特點

3.掌握學習管理學的基本方法,理解管理學的重要性

4.了解管理的對象和管理的外部環境

技能目標

1.能夠熟練闡述管理的職能並以此分析現實組織行為活動的本質

2.能夠使用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對調研單位的管理現狀進行評析

案例導入

升任公司總裁後的思考

郭寧最近被一家生產機電產品的公司聘為總裁。在準備去接任此職位的前一天晚上,他浮想聯翩,回憶起他在該公司工作20多年的經曆。

他在上大學時學的是工業管理,大學畢業後就到該公司工作,最初擔任液壓裝配單位的助理監督。他當時真不知道如何工作,因為他對液壓裝配所知甚少,可是他認真好學,一方麵仔細閱讀該單位所製定的工作手冊,並努力學習有關的技術知識;另一方麵監督長也主動幫助他,使他漸漸擺脫了困境,勝任了工作。經過半年多的努力,他已有能力獨立擔任液壓裝配的監督長工作。可是,當時公司沒有提升他為監督長,而是直接提升他為裝配部經理,負責包括液壓裝配在內的四個裝配單位的領導工作。

在他當助理監督時,他主要關心的是每日的作業管理,技術性很強。而當他擔任裝配部經理時,他發現自己不能隻關心當天的裝配工作狀況,還得做出此後數周乃至數月的規劃,還要完成許多報表、參加許多會議,他沒有多少時間去從事他過去喜歡的技術工作。當上裝配部經理不久,他就發現原有的裝配工作手冊已基本過時,因為公司已安裝了許多新的設備,吸收了一些新的技術,他花了整整一年時間去修訂工作手冊,使之切合實際。在修訂手冊過程中,他發現要讓裝配工作與整個公司的生產作業協調起來,是需要很多講究的,於是他主動到幾個工廠去訪問,學到了許多新的工作方法,並把這些也吸收到修訂的工作手冊中去。由於該公司的生產工藝頻繁發生變化,工作手冊也不得不經常修訂,郭寧對此都完成得很出色。工作了幾年後,他不但自己學會了這些工作,而且還學會如何把這些工作交給助手去做,教他們如何做好,這樣,他可以騰出更多時間用於規劃工作,幫助他的下屬工作得更好,花更多的時間去參加會議,批閱報告和完成向上級的工作彙報。

當他擔任裝配部經理6年時,正好該公司負責規劃工作的副總裁辭職應聘於其他公司,郭寧便主動申請擔任此職位。在同另外5名競爭者較量之後,郭寧被正式提升為規劃工作的副總裁。他自信擁有擔任這一新職位的能力,但由於此高級職務工作的複雜性,他剛接任時仍碰到了不少麻煩。例如,他感到很難預測一年之後的產品需求情況。可是一個新工廠的開工,乃至一個新產品的投入生產,一般都需要在數年前做出準備。而且在新的崗位上,他還要不斷處理市場營銷、財務、人事、生產等部門之間的協調,這些他過去都不熟悉。他在新崗位上越來越感到:越是職位上升,越不能僅僅按標準的工作程序進行工作。但是,他還是漸漸適應了,並做出了成績,後來又被提升為負責生產工作的副總裁,而這個職位通常是由該公司資曆最深的、輩分最高的副總裁擔任的。現在,郭寧又被提升為總裁。他知道,一個人當上了公司最高主管職位之時,他應該有處理可能出現的任何情況的才能,但自己尚未達到這樣的水平。因此,他不禁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上任了,今後數月的情況會怎麼樣?他不免為此而擔憂……

管理者是組織各個層麵中從事管理工作的人員,管理層麵不同,管理者的職責也就不同。彼得·德魯克認為,管理者的職責是管理一個組織、管理者、工作和員工。本章從人類管理實踐活動著手分析管理、管理學、管理者的概念,進而分析管理的職能以及相互關係,是全書的總綱部分。

1.1 管理含義與特征

1.1.1 管理的含義

管理是人類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動之一。管理作為一門學科進行係統的研究,是近一二百年的事情。但是管理實踐同人類文明一樣,有著悠久的曆史。這是因為管理存在於人類的一切生產活動之中,隻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完成一個人不能單獨完成的任務,而必須把他們所擁有的全部資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就需要管理。因此,在社會生活中,特別是在有組織的活動中,就有必要了解什麼是管理,為什麼要進行管理活動,怎樣才能有效地進行管理活動。

管理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活動,在學術界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有不同的含義。從字麵上看,管是主其事,理是治其事,管理即對管轄的範圍進行治理,古今中外眾多學者從不同的側麵和角度分別對管理的含義進行了各自的闡述。

國內外學者對於管理定義的表述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

(1)美國管理學家泰勒的定義,“管理是一門怎樣建立目標,然後用最好的方法經過他人的努力來達到的藝術。”

(2)法國著名管理學家亨利·法約爾認為,“管理就是由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及控製等職能活動組成的活動過程。”

(3)美國管理學家赫伯特·西蒙認為,“管理就是決策。”

(4)美國管理學家哈羅德·孔茨認為,“管理就是設計並保持一種良好環境,使人在群體裏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標的過程。”

(5)美國學者斯蒂芬·P.羅賓斯認為,“管理是指同別人一起,或通過別人使活動完成得更有效的過程。”

(6)國內學者楊文士關於管理的定義,“管理是指一定組織中的管理者,通過實施計劃、組織、領導、控製等職能來協調他人的活動,使別人同自己一起實現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

(7)國內學者周三多認為,“管理是指組織中的如下活動或過程:通過信息獲取、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控製、創新等職能的發揮來分配、協調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一切可以調用的資源,以實現個人無法實現的目標。”

(8)國內學者芮明傑認為,“管理是對組織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達到既定目標與責任的動態創造性活動。”

綜上所述,眾多的管理定義主要是對於管理的過程或職能的側重各有區別的表述。本書對於管理的含義表述為:管理是指組織中的管理者在組織環境中,通過計劃、組織、領導和控製等職能,調動組織所擁有的資源去實現組織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

1.1.2 管理的特征

1.管理是有目的性的活動

管理是有目的的組織活動,其目的在於如何高效率地實現組織既定的目標。而組織目標的實現不能靠某個人的個人力量,這也是成立組織的原因,組織的成員數量必須多於兩人。因此,科學的管理活動必須具備兩個必要條件,其一,必須是兩人以上的集體活動;第二,有一致認可的、明確的組織目標。

2.管理的載體是組織

一般意義上的組織,泛指各種企事業單位、國家機關、政治黨派、社團組織等,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實現某一特定的目標,而按照一定結構形成的協同行動的集合體。

管理活動必須在一定的組織中進行,離開了組織的集體活動去討論管理是沒有意義的。

3.管理的主體是管理者

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認為,組織中管理者的責任有三個層次:第一是管理一個組織。組織是一個整體,管理者應明確自己的組織是什麼,它的目標是什麼,如何實現目標。隻有這樣,組織才能取得最大效益,更好地服務社會。第二是管理管理者。管理者應該通過目標管理和自我控製進行管理,同時還應該培養其下屬。第三是管理工作和員工。管理者應激勵組織成員發揮其創造的熱情,求得組織的最佳效果。

4.管理的對象是組織中的各種資源

要想順利實現組織目標,必須充分利用並合理配置組織中的各種資源,一個組織中最主要的資源是人力資源,除此還有物力、財力、信息等資源,這些都是實現組織目標不可或缺的。因此,管理活動要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財盡其力。

5.管理活動實現目標的主要手段是計劃、組織、領導、控製和創新等基本職能

管理職能是管理活動的主要手段,任何管理者在自己的管理實踐中都要履行這些職責,它們互相關聯、連續進行。這些職能主要包括計劃、組織、領導、控製和創新等。

1.1.3 管理的性質

1.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它體現了管理活動與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內在聯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地指出:“凡是直接生產過程具有社會結合過程的形態,而不是表現為獨立生產者的孤立勞動的地方,都必然會產生監督勞動和指揮勞動,不過它具有二重性。”“一切規模較大的直接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並執行生產總體的運動——不同於這一總體的獨立器官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一般職能。”這就是說,管理一方麵是由於許多人進行協作勞動而產生的,是由生產社會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組織共同勞動所必需的,因此它具有同生產力、社會化大生產相聯係的自然屬性;另一方麵,管理又是在一定的生產關係條件下進行的,必然使得管理的環境、目的以及方式等呈現出一定的差異,因此,它具有同生產關係、社會製度相聯係的社會屬性。

管理的自然屬性是指管理要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要合理組織生產力,故也稱管理的生產力屬性。管理的這種自然屬性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及人類活動的社會化程度決定的。管理的社會屬性是指管理要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經濟管理領域,管理的社會屬性常常還稱做管理的生產關係屬性。管理的這種社會屬性要受一定生產關係、政治製度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和製約。

2.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管理既有科學性,又有藝術性,完美的管理活動應該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結合。

管理的科學性是指管理經過近一百年的研究和總結,已經被很多專家學者探索出一係列較為完整的、能夠反映管理行為內在規律的理論知識體係,為現實生活中的管理活動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人們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和成功,通過從實踐中收集、歸納、檢測數據,提出假設,驗證假設,抽象總結出一係列反映管理活動過程中客觀規律的管理理論和一般方法。人們利用這些理論和方法來指導自己的管理實踐,又以管理活動的結果來衡量其過程中所使用的理論和方法是否正確,是否行之有效,從而使管理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在實踐中得到不斷的驗證和豐富。管理學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比較係統的理論體係,揭示了一係列具有普遍應用價值的管理規律,總結出了許多管理原則。這些規律和原則是由大量的專家學者和企業中的管理者在長期總結管理工作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形成的,是理論與實踐高度凝結的產物。

管理的藝術性,就是強調管理活動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論和方法外,還要有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的技巧和訣竅。管理的藝術性強調了其實踐性,沒有實踐則無所謂藝術。如果隻憑理論知識來開展管理活動,無視與實踐經驗的聯係,無視對理論知識的靈活運用,管理工作注定要失敗。從某種意義上說,管理不僅是一種理論,更是一種實踐活動;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管理人員在具體的管理實踐中,將自己掌握的管理理論結合現實情境,因地製宜、因時製宜地處理問題,實施符合實際情況的管理活動,這個過程中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管理者掌握的管理藝術,有時候,我們甚至認為,管理藝術是最能體現管理魅力的一個特性。

從對這兩個特性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管理是科學與藝術的有機統一體。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並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管理的科學性是藝術性的基礎,而管理的藝術性是科學性的體現,隻強調管理工作的藝術性,這種藝術性將會表現為隨意性;不注重管理工作的藝術性,管理科學將會是僵硬的教條。因此,管理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有機統一。

1.2 管理學概述

1.2.1 管理學研究的內容

管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擁有自己獨立的研究對象,構建和發展了以管理的性質、方法、職能和過程為基本框架的理論體係,對管理實踐產生了巨大的、積極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