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江蘇省上市公司與產業結構關係研究(1 / 3)

江蘇省上市公司與產業結構關係研究

區域經濟

作者:朱靜

摘要:上市公司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壯大對經濟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以上市公司為龍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實現上市公司與產業結構的良性互動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本文分析了江蘇省上市公司和產業結構的現狀,並對江蘇省上市公司與產業結構之間存在的問題以及相關對策建議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上市公司產業結構互動研究

蘇是我國的經濟大省,作為東部沿海發達省份,肩負著率先發展的重任。大力發展好江蘇省的上市公司有利於促進企業自身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推動國民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

一、江蘇省上市公司的現狀分析

江蘇省上市公司借助資本市場的投融資功能,不斷拓展企業運營規模,現代企業製度建設與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市場資本運作取得新的進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優勢和產業集中度的“江蘇板塊”群體。

(一)上市公司數量和籌資規模穩步增長

上市公司作為江蘇省重要的投資主體和融資載體,為加速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發展動力。優先培育、做強上市公司,發揮其融資優勢,以上市公司為示範,深化投融資體製改革、產權製度改革,為江蘇省經濟發展注入活力,是促進經濟實現新跨越的有效途徑之一。

2011年,江蘇省內首發上市的公司融資金額達477億元,較上年增長2%,占全國總量的比重均超過了六分之一。2011年江蘇省46家新增上市公司大部分屬於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其中,在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的達35家,共籌集資金275億元。2011年江蘇省有17家上市公司實現再融資,融資總額180億元,再創曆史新高。截至2011年底,全省上市公司累計融資總額超過2 600億元,其中首發融資1 600億元,再融資1 000億元。

(二)上市公司的行業分布特征

江蘇省內已上市的200家公司中與第二三產業相關的公司占大多數,共有134家,其中紡織類上市公司16家,占8%;醫藥和化工類上市公司37家,占18.5%;房地產上市公司11家,占5.5%;電信類上市公司28家,占14%;機械類上市公司42家,占21%。可以看出,多年來江蘇省行業發展的側重還是機械加工、化工醫藥等製造業。這種行業分布格局一方麵說明江蘇省上市公司的行業分布與江蘇省的經濟結構密切相關,但也從另一個側麵反映了江蘇省上市公司傳統產業所占比重較高,不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的轉型。

(三)上市公司的地域分布特征

江蘇省上市公司的地域分布極不平衡,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南通這5個地市共有上市公司161家,占江蘇上市公司的80.5%。究其原因,一是曆史原因,各個地方對資本市場發展認識的程度不一,存在滯後性,二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截至2011年8月,除了淮安沒有上市公司外,其他12個地市都有了本地區的上市公司,但主要集中在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這幾個經濟發展水平高、產業規模較大的區域。南通由於受到上海的輻射作用,最近幾年上市公司數量也有所增加。

二、江蘇省產業結構的現狀分析

產業結構是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結構的優化可以帶動經濟的增長,經濟的增長又可以促進產業結構的變化、演進和升級,二者相輔相成。

“十一五”規劃以來,江蘇省的經濟總量保持著較高速度的增長,國內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18 598.69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40 903.30億元,經濟總量增長了約120%。三次產業結構逐步趨於合理,突出表現為第一產業比重穩中有降,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7.9%下降為2010年的6.2%;第二產業比重逐步下降,由2005年的56.6%下降為2010年的53.2%;第三產業比重逐步上升,由2005年的35.6%上升為2010年的40.6%。三大產業的結構由2005年的7.9︰56.6︰35.6變為2010年的6.2︰53.2︰40.6。這種產業結構的演進符合庫茲涅茨標準,即隨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水平的不斷上升,農業所占的份額會逐漸下降,工業和服務業所占份額明顯上升。目前,江蘇省在原有的第二產業為代表的製造業全麵發展的基礎上,配以第三產業的持續、加速發展,為江蘇省的經濟全麵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