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職會計有效教學途徑的探討(2 / 3)

(一)實施教學方法改革,推行案例教學。古語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同理,高職會計課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會學”。會計專業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會計案例教學法能使掌握理論知識與發展能力有機結合起來,把學生引入到社會實踐中,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探索知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模式的改革就是要恢複學習的本來麵目,把學習的樂趣還給學生,讓他們愛學習、會學習、做學習的主人。高職會計專業強調的是學生會計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注意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案例教學法為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提供了一種可能。教師在係統講授理論的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可靈活運用以下三種案例教學法進行講授。

1. 案例分析教學法。即示例教學法,是指教師為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相關的教學內容,在課堂講授理論的同時,對事先選取的典型案例進行講解分析,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這種典型的案例舉一反三,從而明確問題的思路,進行知識的同化和遷移。這種方法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突出了教學的針對性。如在講授《基礎會計學》第二章“會計恒等式”時,“資產和權益是同一資金的兩個方麵”是一個教學難點,初學專業課的學生很難理解。在教學環節中我們可以設計如下:(1)導出案例:某公司要創辦下屬原料工廠,首先要解決什麼問題。(2)引導學生分析:首先公司要有資金,資金可以自己投入或其他單位、個人或外商投入,若不足也可向外界金融機構借入。通過學生的分析、討論、總結可知資金來源的兩條途徑:一是向債權人借入→形成債權人權益(負債);二是投資者投入→形成所有者權益,這兩項就構成了權益。(3)啟發思考:公司籌足了資金後如何運用呢?(4)學生討論:公司要用籌集到的資金建造廠房、購買機器設備、原材料、無形資產等。(5)教師概括與總結:公司用這些資金建造的廠房、購買的機器設備、原材料、無形資產等,這便是一個資金運用的過程,最終形成了企業的資產。從而得到下麵的結論:資產=權益;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通過以上討論分析,讓學生充分理解了“資產和權益是同一資金的兩個方麵”這一知識難點,同時對於“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一會計恒等式的理解和掌握也就迎刃而解了。通過案例教學,不僅可以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克服學生死記硬背的缺點,而且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達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案例分組討論法。即教師在學生經過係統專業知識學習後,指導學生分組對選擇的會計案例進行討論,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事例、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通過案例討論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會計知識的理解與把握,有助於學生對典型案例、重要知識點的了解。

3.案例模擬教學法。如在會計各種結算方式的程序及使用注意事項等內容的教學中,采用模擬教學法將全班同學進行分組,分別扮演單位采購人員、銷售人員、銀行工作人員等角色,對會計實務中產生的出票、送票、填票等一係列過程進行表演,學生通過票據交易親身模擬,既能熟練掌握各種結算方式的操作過程及注意事項,還能在模擬過程中找出教材中沒有出現的問題,然後進行評價和分析,這樣大大縮短了實踐和理論的距離,使學生的實踐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應變能力等得到全方位的鍛煉。

(二)根據教學內容,創建不同教學情境。高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對會計專業的需求最主要突出在“實用”上,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形式上必須“情境化、生活化、實用化”。講解會計理論知識時,要重視舉例法(會計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引入聯係高職學生生活實際的、企業實際的貼切實例去論證基礎原理。舉例時能巧妙通過“創設情境教學”,增強教學趣味性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這樣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學生能自然而然地學會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