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工科院校的環境因素影響不大。對湖南省2所工科類高校的調查表明,近半數學生認為工科院校的環境對會計專業的學習沒有什麼影響,所以,工科院校的環境這一影響因素不可過分被高估,這也許是導致學生對專業特色知識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學習規劃與財經類、綜合類院校學生趨同,學校難以形成“工科特色”等的間接或直接原因。
4.與工科相關的課程難度較大。在問卷調查中,33%的工科院校學生表示希望適當降低與工科相關的課程的難度。可見,部分學生感到學習與工科相關的課程壓力較大。
5.缺乏實踐教學,理論聯係實際不夠。在問卷調查中,相當一部分學生提出希望多理論聯係實際。其中56%的學生提出教授專業核心知識時要多聯係實務,29%的學生認為專業特色知識的學習應該盡量多聯係實際。
6.學生缺少必要的職業規劃引導。調查表明,與財經類、綜合類院校相比,工科類院校會計專業本科生在學習目標或規劃、對核心競爭力的理解及其形成途徑的認識等方麵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特色。這說明學生缺乏必要的職業規劃指導,導致自身定位不明確,對核心競爭力及其認識上出現偏差,這會直接影響學生將來就業,影響學校對市場需求人才的供給。
二、工科院校會計專業本科生核心競爭力形成的對策
(一)認清應具備的核心競爭力及其形成途徑
調查結果表明,工科院校會計本科生還未能很清楚地了解究竟什麼可以成為其核心競爭力。針對此現象,一方麵,教師應加強引導,有側重點的教學,優化課程結構,使學生能夠逐步認識到其核心競爭力所在。另一方麵,學生應學會發現與利用自身所處學習環境的優勢,以積極的態度發掘什麼可以成為其核心競爭力以及它的形成途徑。
(二)培養模式上重視實踐
學校的培養模式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計劃、教學模式,對學生知識的學習、學習規劃等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從理論上講,綜合類大學大都應采用“寬口徑、厚基礎型”人才培養模式,財經類高校大都應采用“專業核心型”模式,而一般工科院校則采用“實踐技能型”培養模式。這就決定了工科院校的會計本科教學更加重視實踐教學,側重經濟管理方法和技能的訓練,有助於工科院校會計專業本科生形成更強的實踐能力。調查表明,目前,工科類院校更側重於“寬口徑、厚基礎型”的模式,更重視培養學生在管理、經濟、法律、營銷等方麵的綜合知識與能力,實踐教學不足。因此,工科院校需在培養模式上重視實踐教學,重視經濟管理方法和技能的訓練,以促使學生形成其核心競爭力,同時也有利於學校形成“工科特色”。
(三)充分利用工科院校的環境資源
學生要學會充分利用工科院校學習環境的資源,學校則要助其搭建橋梁,為學生利用優勢資源減少阻力,並可進行適當鼓勵,有助於“專才+通才”型人才的培養。
(四)適當降低專業特色課程難度
工科院校為利用自身優勢資源,形成其競爭力,開設了與工科相關的一些課程。從理論上講,工科院校會計專業學生應對本校優勢學科有一定的了解,並可在此基礎上到本校的產學研基地進行工科知識的學習和訓練,提高學生對工科知識的學習興趣,助其成為複合型人才。然而,調查表明,由於專業特色課程難度較高,沒有針對性,或是缺乏理論聯係實際等原因,大部分學生對此興趣不大或不感興趣。因此,工科院校應適當降低某些專業特色課程的難度,並注重理論聯係實際,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避免牽扯學生在會計專業學習方麵的精力等問題。
(五)增強實踐,理論聯係實際
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核心知識、專業理論基礎等的學習對會計專業本科生至關重要,然而,調查表明,這些課程的教學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內容與實際聯係不緊、授課形式單調、缺乏實踐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果。為此,學校應該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六)校方引導學生合理進行職業規劃
調查表明,工科院校學生選擇“專才+通才”方向的人數與財經類、綜合類院校學生差異不大。為此,學校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合理進行職業規劃,讓學生了解自己在與財經類、綜合類大學會計專業本科生競爭時的利弊,了解市場就業形勢與需求,做到知己知彼,從而能夠合理定位,準確找到並發展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楊皓宇.非財經類院校會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10,(10):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