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會計專業本科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探討
財會教育
作者:馮麗霞 韋吟斐 項行旺
摘要:在新經濟環境影響下,會計專業競爭日益激烈,工科院校會計專業本科生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顯得尤為重要。然而,與財經類院校以及綜合性大學相比,工科類院校存在辦學理念沒有明顯特色、課程設置不合理等問題。本文根據對湖南省4所高校進行調研取得的數據,從能力與素質方麵探索工科類院校會計本科專業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競爭力,從教和學兩個方麵分析這種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路徑,並提出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核心競爭力工科院校會計專業本科生
會計專業是就業領域的熱門專業之一,我國絕大部分工科院校均設置了會計學專業。但從近幾年的就業情況來看,工科院校會計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不容樂觀。通過與財經類院校對比很容易發現,工科院校的辦學定位與財經類院校的趨同,進一步導致辦學理念和課程設置的趨同,毫無特色可言。所以,工科院校的本科會計項目應該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更好地與財經院校及其他綜合性院校競爭,更好地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一、工科院校會計專業本科生學習現狀及成因
(一)工科院校會計專業本科生學習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對專業特色知識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問卷統計顯示,隻有不到30%的工科院校學生對專業特色知識(如工程概預算、工程會計、環境會計、網絡會計、鐵道運輸會計)有濃厚興趣,大部分學生對此興趣不大或不感興趣。這可以從某種程度上說明,盡管表麵上工科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在學習工科知識方麵具有良好的外在條件,但是,將這種優勢轉化為推進學生築建核心競爭力的力量還有很大空間。
2.開設與工科相關的課程還未能形成“工科特色”。在對湖南省2所工科類高校的調查表明,約90%的學生認可學習與工科相關課程具有一定收獲,這其中又有一半左右的學生認為收獲主要在於“提高自己的工科知識、加強邏輯思維能力”。但是,認為“形成了工科院校的會計特色”隻占少數。這表明,部分工科院校雖然已經意識到要形成其“工科特色”,並為此做出了努力(例如聘請“雙師型”教師,開設與工科相關的課程等),但其效果並不是十分理想。盡管絕大部分學生從中有所收獲,但離要形成工科院校的會計特色的目標還相差甚遠。
3.學習目標或規劃無明顯特點。調查問卷顯示,在問到學習目標或規劃時,三類院校(財經類、工科院校、綜合類)選擇“專才+通才”方向的人數百分比差異不大;工科院校與綜合類院校選擇“考證”的人數均在半數左右,財經類院校選擇此項的人數相比之下明顯偏少;三類院校選擇“考研”的人數百分比基本相似;湖南財政經濟學院選擇“其他”的人數百分比明顯比另外兩類院校多。這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明,工科院校的獨特學習環境、條件、資源等並沒有對學生學習目標的選擇產生預期的影響。另外,在學習目標的選擇上,工科院校與綜合類院校的會計專業本科生有較大的相似度,這或許說明兩類院校在學生學習或教師教學上存在某些共性。
(二)成因分析
1.學生對核心競爭力及其形成途徑沒有清醒認識。從理論上講,在“什麼可以成為核心競爭力”這個問題上,工科院校學生應會更多選擇學校良好氛圍、有理工科基礎知識等,而財經類院校、綜合類院校學生則可能更多會選擇專業知識、豐富的實習實踐經驗等。問卷調查顯示,在“專業知識”方麵,理工類和綜合類院校學生選擇百分比基本一致,財經類院校偏低;在“學習工作能力以外的交際能力、情商、人脈、個人品質”、“學習環境”以及“英語能力”等方麵,三類院校學生選擇百分比基本一致;在“豐富的實習、實踐經驗”方麵,理工類和綜合類院校學生選擇百分比基本一致,財經類院校偏高;另外,三類院校均有一部分學生(約占15%)還不清楚什麼可以成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結果與理論預期並不完全一致,這說明,工科院校的學習環境並沒有使學生感覺到明顯優勢,或是學生還缺乏把身邊資源轉化為競爭力的能力,或者是學校教學方麵缺少一種將外在條件轉化為學生核心能力的橋梁,導致近半數工科院校會計本科生將“專業知識”放在了首位。另外,在回答“您認為從自身學習方麵應該如何形成上述核心競爭力”這個問題時,工科院校會計專業本科生並沒有表現出與財經類院校、綜合類院校的較大差異。
2.培養模式偏重“寬口徑、厚基礎型”。調查結果顯示,工科類院校更側重於“寬口徑、厚基礎型”的模式,而財經類院校、綜合類院校較為相似,更偏重於“專業核心型”的模式。可見,工科類院校更重視培養學生在管理、經濟、法律、營銷等方麵的綜合知識與能力,而並沒有側重經濟管理方法和技能的訓練。該結果也反映出在學校的培養模式上,工科類院校還是和財經類院校、綜合類院校有所差別,財經類院校、綜合類院校注重以經濟管理專業為核心,財經類專業基礎課程圍繞著專業課程來服務的模式。學校的培養模式會直接影響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這對學生的學習規劃、專業知識的學習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