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財務內部控製問題研究
內部控製
作者:陶曉美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校產業化趨勢逐漸明顯,招生規模的擴大,辦學規模的擴張給高校財務內部控製提出了新的問題,高校財務風險防範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高校目前財務內部控製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內部控製高等教育財務管理
近幾年,隨著我國高校辦學規模的擴張,高校財務活動日趨多樣化、複雜化,大量的教育經費和銀行貸款投入到高校,致使財務管理的內容隨之從財務收支為核心轉變為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為核心,進行合理的財務預測、財務控製、財務決策,實現對資產全過程的核算和監督。因此建立合理高效的財務內部控製,是提高財務信息質量,防止高校財務風險、抑製腐敗滋生、實現高校可持續發展的製度保障。
一、高校財務內部控製缺陷
(一)內部控製環境存在缺陷
由於曆史原因,我國的高校體製更多延用的是行政體製。大部分高校屬於國家投資的公立學校,國家是學校的唯一股東,高校校長、書記等領導人員由上級部門委派。校黨委是高校的權力決策機構,高校中層以上管理者相當於企業的管理層。根據現代公司治理理論,現代企業管理形成的是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三足鼎立”的高效率的治理機製,而逐漸產業化的高校卻不具備這樣的治理機製,更多沿用的是政府性質的行政組織結構;高校管理層,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管理思想和模式慣性的影響,強調以教學、科研為中心,忽視財務管理在高校建設發展中的作用,缺乏財務內部控製管理理念,對高校內部財務控製製度建設認識不足、重視不夠;高校院係財務負責人一般來自肩負繁重教學、科研任務的教學骨幹,不具備或很少具備財務管理知識,對財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待遇、業績考核等方麵沒有形成一係列完善的製度。
(二)財務內部控製製度不完善
近年來,高校經濟活動範圍不斷擴大,例如院校合並、新校區建設、重大融投資等新情況給財務內部控製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也逐漸體現出財務內部控製製度方麵存在的缺陷。首先,內部控製製度內容不全。有些高校對建設和投資項目的監督、論證和決策等方麵並未建立內部控製製度來進行有效的監控,導致對外投資決策發生失誤,給高校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其次,內部控製範圍不夠廣泛。有些高校對財政性資金的內部控製較為嚴格,強調對財政性資金的內部控製,卻忽視了對預算外資金的內部控製;有些高校未將二級單位財務納入內部控製的範圍,或控製不嚴、監督不力,致使出現非法集資、高息攬存、發放貸款等違規資金運作現象。再次,內部控製製度形同虛設。有些高校雖建有內部控製製度,但沒有在實踐中嚴格執行。
(三)風險評估係統不健全
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入,高等教育產業化趨勢逐漸顯現,高校財務管理模式亟待從核算型轉變為管理型。多渠道籌資,多元化投資使高校內部控製風險加大,但是受傳統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的影響,我國高等學校管理層普遍表現出風險意識淡薄。公辦院校屬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除了與財務相關的人員有風險意識外,其大多教職工的風險意識淡薄,內部控製缺乏有效的風險管理與預警機製。主要表現在對於建設項目,往往隻考慮自身發展需要,而較少關注項目的資金籌措渠道、融資成本、償還能力、政策等風險因素;另一方麵對建設項目、貸款規模等科學性、合理性、可行性論證不夠,盲目追求高標準,忽視了必要的風險識別也未能對風險作深入的分析評估和控製,導致建設規模和貸款額度遠遠超出了高校的經濟承受能力,增加了高校的財務風險。還有部分高校采取了不穩健的融資手段等,卻未能建立有效的風險預警機製,防範措施薄弱,應對能力差。
(四)財務內外部監督力度薄弱
監督是貫穿內部控製的重要環節,是對內部控製動態性的表現,適當的監督以及及時的修正才能保證內部控製係統作用的有效發揮。但是我國高校財務內部監督普遍表現出執行、檢查流於形式,稽核的範圍有限,缺乏完整性和警覺性的特點。現階段高等院校的內部監督處於一種尷尬的局麵,有的學校沒有設置專門的內部監督機構,有的內部監督機構設置不合理,內部控製有效性難以保證。有些雖然設置了審計部門,卻沒有真正地發揮出監督作用,各級財政部門也沒有及時對高校財務的內部控製進行監督和檢查,導致監控力度欠缺,影響了高校財務內部控製在高校發展中的作用。一些有基建活動的高校對於基本建設經費的沒有預算,現在施工企業會計製度核算不規範,會計人員素質很難進行科學客觀的核算,施工企業存在大量的會計政策估計和變更,這些都對高校會計人員提出了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