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關於采用的業績評價模式。統計數據表明,在建立業績評價係統的33家樣本公司中,30家企業采用傳統業績評價模式,3家企業采用EVA業績評價模式,平衡計分卡等其他模式暫無企業采用。進一步的調查顯示,一方麵是因為有些中小企業的財會人員對諸如業績評價、平衡計分卡等知識不知道或不熟悉,另一方麵是因為目前中小企業業績評價的主流方法仍然是以考核經濟效益為主。
5.關於業績評價標準的選擇。統計數據表明,90.9%的樣本企業將年度預算作為企業業績的評價標準,這也進一步說明大多企業建立的是內部業績評價係統,其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作為事後獎懲的依據。但也有部分企業采用的不是單一標準,而是根據不同的評價目的將幾種標準結合在一起(多選導致合計數不等於100%),例如,當企業要對自身的經營狀況進行評價時選取的是競爭對手或曆史標準。
6.關於影響業績評價效果的原因。統計數據表明,分別有54.5%、9.1%的樣本公司認為評價效果“一般”、“較差”,這說明樣本企業的業績評價效果不理想。而其中有51.5%的公司把評價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歸於評價指標不科學,這也正是目前本市中小企業業績評價要解決的最大問題。
7.關於業績評價指標體係的完善。統計數據表明,74.3%的企業考慮完善業績評價指標體係,其中53.8%的企業認為完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難是選擇適合本企業自身特點的指標,這是因為實際操作中,既不存在可以套用的萬能“模板”,更不可照搬照抄其他企業的評價指標體係。另有26.9%的企業認為最大的困難是管理人員專業素質欠缺,因為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高層管理者的學識水平、知識結構、管理能力相對較低,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有相當部分的財務管理人員對一些現代業績評價理念,如戰略、可持續發展、平衡計分卡等不知道或不熟悉。
8.在35家被調查的企業中,37.1%的企業讚同將經濟、環境、社會責任納入業績評價係統,62.9%的企業持反對態度,這說明大多中小企業仍以經濟利益作為最終的業績評價目標。將企業視為孤立於社會之外的、單純的投入產出係統,片麵地將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對立起來,沒有認識到企業的社會性、係統性,沒有考慮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取決於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還受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外部不經濟性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影響。
三、調研後的幾點思考
(一)建立適於多元評價主體使用的綜合業績評價體係
目前淮安市大多數中小企業建立的是一元評價主體的內部業績評價體係,僅是從經營者角度對企業的內部經營業績、部門經理及員工進行考核,這種評價體係偏重於企業自身的財務利益,而忽視了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企業是社會的企業,企業能否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生存發展,不僅依賴於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政府、債權人、顧客、供應商等利益相關者同樣對企業的生存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企業在注重內部經營管理的同時,還要根據企業外部相關利益主體的需要來建立業績評價體係,通過綜合的業績反饋信息,使相關利益主體了解企業的真實經營情況,既可為政府的宏觀經濟決策提供有效信息,也可為其他相關利益者提供有用的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