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產職場劇:雞湯有毒,小心教壞小朋友(1 / 2)

國產職場劇:雞湯有毒,小心教壞小朋友

看劇

作者:周二(D同學)

自從杜拉拉火了之後,國產劇忽然就猛增了職場劇這一分支。嚴格地說,這分類還確實是國產劇的發明,美劇並沒有職場劇一說,日劇韓劇也沒有。

美劇中最常見以職業為主題劇種的主要是刑偵劇,像《罪案終結》《鐵證懸案》《犯罪心理》那種;律政劇,諸如《波士頓法律》《金裝律師》《傲骨賢妻》之類;以及醫療劇,大熱並連載到第九季的《實習醫生格蕾》、終於完結了的《豪斯醫生》等等。如果當總統也是一種職業的話,那麼還有政治劇,類似《白宮群英》《副總統》,以及以希拉裏為原型的新劇《政壇野獸》。之所以這幾類職業能夠有幸獨立成冊,幾乎每季都要出一部新劇,與他們本身的神秘感並且可以創造出更多戲劇衝突有關。你難道不覺得任何正經的,人文關懷的或者狗血的、無厘頭的事,隻要跟醫生、律師、警察這幾個職業組成套餐,捆綁銷售,一點也不會出現違和感麼?

當然出現在其它喜劇、正劇、短劇中,以其他職業為主題的美劇也有不少,如調侃綜藝節目電視人的《我為喜劇狂》、悶得和英劇有得一拚的《廣告狂人》、褒貶兩極化的《新聞編輯室》。

看完美劇可以直接去開刀,每部國產劇都在演《奮鬥》

當我們給美劇和國產劇中的職場劇列清單的時候,就能立刻發現兩者的不同點。每一部美劇都因為某一職業高度的專業性背景而主題清晰、情節鮮明。《實習醫生格蕾》裏雖然也有那些虛假的豬心、牛肝,但至少每一個胸膛和腹腔都大剌剌地敞開著,歡迎觀眾參觀,每一集都像一條維基百科,滾動播出心髒瓣膜、十二指腸穿孔、體外循環這些名詞解釋。該劇的幾個主角演完八季之後,基本上做個小型闌尾切除手術是不成問題的。如果看完一部醫療劇,觀眾居然還不會做CPR,那簡直就是它的恥辱。而《波士頓法律》則是很多人的美國法律啟蒙課本,它以每分鍾200個單詞的頻率向你傳播婚姻修訂法、財產法到底是些什麼怪東西,教育你哪怕是快餐店害你長胖都可以去告它。

任何涉及職場的美劇,首先展示給你的職場第一要素,就是能力。你可以像Alan Shore那樣濫情自私,你可以像豪斯那樣刻薄冷血,你也可以像《Lie to me》的男主Lightman那樣狂妄自大到萬人嫌。但是,如果你不能同時也像他們一樣,喪心病狂地熱愛自己的工作,永遠不會讓客戶失望,遊刃有餘地處理每一次職業危機,那麼你再努力也隻能是個路人。

相比之下,大多數的國產劇都像被打了馬賽克,麵目模糊,不知所謂。恐怕很多人到現在也不清楚杜拉拉的公司到底是賣什麼的吧?《浮沉》裏的菜鳥白領同樣就隻顧著和上司曖昧,跟客戶糾纏,除了被嘲笑的愛夾英文說話之外,和外企或高科技行業有任何關係嗎?而獲得不少交口的《時尚女編輯》以為說點時尚女編輯也會去批發市場淘貨的事,就是在顛覆時尚觀了嗎?逛外貿店和穿得像城鄉結合部女編輯是兩回事。就不能像《醜女貝蒂》那樣,講點真的時尚圈潛規則或雜誌封麵大片的拍攝技巧麼?

不過不在乎專業能力,這也不能全詬病在國產電視劇上,整個中國職場就不是一個講求專注力優先的地方。從最初進入職場的大學生開始,一方麵他們總抱怨找不著工作,但事實上,他們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問一個在哈佛讀經濟的中國留學生,你喜歡自己的專業嗎?他表示茫然:喜歡?專業跟喜歡有什麼關係?隻是據說比較好找工作。中國的小孩從小到大都不是因為喜歡才去學一項技能,他們判斷一個愛好是否值得被保留的唯一標準就是“是不是有用”;他們也從來不是因為喜歡才去選擇一個職業,他們判斷一個工作好壞的唯一標準就是,能讓自己在多少年內買到房子。

看醫生會切除足球大的動脈瘤或能發明人造瓣膜有什麼用,看律師在法庭上發表人權演說有什麼用,看記者如何不擇手段地關注新聞真相有什麼用?中國的觀眾不需要知道這些,他們隻想被賦予一個希望,有人能告訴他們,你看,隻要肯努力——盡管沒人知道這努力具體指的是什麼,總有一天房子會有的,女人會有的,男人也會有的。而國產職場劇的功能就是在扮演這個角色,為此貢獻出源源不斷的包著各種職業外袍的《奮鬥》和《蝸居》,這一批量的電視劇的內核永遠是成功學,看草根如何賺錢買房,痛打前老板,氣死前同事,再嫁個誌同道合的有為青年,共同奔赴康莊大道,happy ending。至於這一切成功是否建立在高度專業性的基礎之上?虛弱的職業技能和夯實的物質回報相比簡直就是海市蜃樓,有證據證明他們的專業能力配得上滾滾而來的名譽和地位麼?Who c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