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寶寶節日防“恐”術(1 / 1)

寶寶節日防“恐”術

健康100分

作者:雅琴

節日期間,飲食作息較平日多不規律,各大醫院裏的常客多是生病或者發生意外傷害的兒童。掌握哪些防“恐”術,可以幫孩子們安全應對節日“毒”害呢?

節日防“恐”之飲食建議

衛生是最優先考慮的因素。從小培養孩子“食必衛生”的良好習慣。當餐桌上出現一種新的菜肴時,父母應鼓勵孩子大膽地嚐試,品嚐一下不同風味的美食。此外,還要注意以下方麵——

食物味道要適中。不要太鹹,最好不要使用刺激性強的調味品。如果孩子養成吃較鹹、重口味的飲食習慣,長大後患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就大大增加。

少吃“三精”食品。孩子對色澤鮮豔的食物總是很感興趣,但建議少吃含有食用色素的食物。“三精”(糖精、香精、食用色精)在食品中的使用是有國家規定標準的,即便很多兒童食品符合有關標準,但食之過量,也會引起副作用。

餐前不喝飲料。有的飲料含糖達10%以上,飲後容易產生飽腹感,影響兒童吃正餐的食欲。孩子渴了,最好給他們飲白開水,不僅容易吸收,還有利於促進身體排除廢物。

少吃甜食。由於甜食(如巧克力、甜飲料等)含有大量糖分,其出眾的口感主要依賴於添加劑,而這類食品中維生素、礦物質含量低,會加劇兒童營養不良,還會引起兒童超重和肥胖。

少吃油炸食品。節日期間,餐桌上可能會出現油炸食品或油很重的食物,這些都不太適合孩子食用,否則會引起腸胃功能紊亂。

注意飲食去火。吃得太多,會擾亂消化和排泄係統的正常運轉,造成食積發熱而“上火”。多吃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品,如海帶、青菜、萵筍、生菜、香菇等,以及新鮮的水果。

小心吃零食。酸奶、水果、蔬菜、全麥餅幹、營養麥片、花生等原生態的食品,也就是未加糖或未經過口味處理的食品,是零食的最好選擇,但一定要控製數量;零食在正餐前1個半小時吃,它是正餐的補充,不能取代正餐。

節日防“恐”之安全建議

節日期間,氣管、食管異物的急症患兒就診特別多,孩子出現不適,就會哭鬧不停、煩躁不安。一些小的骨刺卡在咽喉、食道部位,會引起嘔吐、嗆咳。如果孩子進食時曾有嗆咳、誤吸,過後出現陣發性咳喘、痰多、嘔吐、呼吸困難、發熱的情況,要及早送孩子到醫院就診,經X光片檢查排除異物存在,再對症治療。

燙傷不僅傷害大,而且治愈也慢。要把容易燙傷兒童的危險物品放在孩子摸不到的地方;端熱食時,別讓孩子靠近,以免不小心或碰撞而導致鍋盤翻覆;避免將熱菜、熱湯放在桌邊或孩子夠得到的地方;插電的電熱鍋,也盡可能靠牆邊;熱水器、飲水機、水果刀和筷子等都應置於孩子無法接觸到的地方。給孩子灌輸安全的概念,教他們不要玩打火機、火柴,還要遠離燒熱的東西。

小心發生眼外傷等事故。放爆竹、玩摔炮是許多孩子過節的娛樂項目之一,容易出現炸傷眼瞼、結膜等外傷,所以要讓孩子在安全地帶觀看。

節日防“恐”之藥物建議

生活規律的變化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再加上冬季日夜溫差大,稍不注意,感冒、咳嗽、腹瀉和腸胃道疾病隨之而來。孩子要盡量避免在人口密集的地方長時間逗留,爸爸媽媽要多注意幼兒的健康狀況,發現異常要及時就醫。

感冒藥:退熱口服液、感冒衝劑、退熱貼等。

胃腸藥:思密達、媽咪愛、猴棗散等。

外傷藥:紅花油、碘伏、創可貼、消毒紗布等。

清熱去火藥:三公仔小兒七星茶等,結合薏苡仁可清熱利濕,淡竹葉可清心火利小便。

安神藥:保嬰丹具有很好的安神定驚作用,還可以給孩子適當吃些安神的食物,如茯苓、小米、百合、大棗、蓮子、枸杞、深海黃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