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沒有周密的分析、沒有精心的策劃、沒有詳細的市場調研,便倉促地開燒烤店,無疑事倍功半。“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想開一家燒烤店,而且希望可以賺錢,那麼,不管想開什麼檔次、什麼形式的店,都必須搜集盡可能詳細的信息加以研究。
選擇燒烤作為創業的切入點並非心血來潮,不論從燒烤的起源還是發展過程來看,燒烤自有它成熟而獨特的魅力所在。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燒烤不斷地變化著自己的角色,用獨特的口感與獨到的樂趣吸引著眾多的食客。
燒烤的起源
關於燒烤的起源,一直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認為燒烤是伏羲首創。據說伏羲在教會人們結網捕魚之後,發現生的食物吃起來味道並不好,有的弄不好,吃了還要生病。於是伏羲取來天火,教人們用火把狩獵所得的肉烤熟了吃。從此,人們吃著香噴噴的烤肉,身體也逐漸變得更加健康了。為了紀念伏羲,人們把他稱為“庖犧”,意思就是“第一個用火烤熟獸肉的人”。
其實自從人類出現以後,在人類剛剛學會用火的遠古時代,燒烤就已經成為主要的烹調方式了。原始社會的人四處為家,“居不知所在,行不知所至”,過著茹毛飲血的日子。後來山林偶然遭雷擊起火,林中的動物燒死了很多,散發出濃鬱的肉香。於是原始人好奇地把動物的肉放在嘴裏嚐了嚐,發現味道比原來他們吃的生肉香得多,於是開始嚐試著保留火種,把狩獵來的動物烤熟後再吃。幾乎在所有反映遠古人類生活的資料中,我們都能看到樹葉獸皮遮身的原始人圍在熊熊的篝火邊,火堆上燒著半隻捕來的獵物。也許這就是現代燒烤的真正起源吧!
本土燒烤
我國關於燒烤的記載非常早,據一些史料記載,古人都有“炙”、“燔”肉的喜好。早在西周時期,當時的王公貴族就普遍喜歡食用烤豬,並將此菜列入著名的菜肴“八珍”,起了個別致的名字“炮豚”。在廣東南越王墓中也曾經出土過專門用來烤乳豬的烤爐和烤叉。山東臨沂市郊一座東漢晚期的墓中也曾經出土了一些刻有烤肉串情景的畫像石,畫中人物皆作漢人的裝扮,這說明至少到東漢時期,在中原地區烤肉串已經相當盛行,而不是近些年從海外流傳進來的“進口貨”。
古人的“烤肉”選料十分嚴格,肉嫩味香,自烤自食,再伴以美酒,獨具風味。據說烤肉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傳統食品,曾被稱為“帳篷食品”。它也曾作為宮廷的一種美味而躋身於大雅之堂。《明宮史·飲食好尚》中就有“凡遇雪,則暖室賞梅,吃炙羊肉”的記載,這裏的“炙羊肉”就是烤羊肉。
最早的烤肉,是把牛肉或羊肉切成方塊,用蔥花、鹽、醬汁等作料醃漬一會兒再行烤製。明末清初時,蒙古人則是把大塊的牛、羊肉略煮至半熟,再用牛糞烤透食用。到了後來,經過不斷改進和發展,烤肉技術日臻完美,達到引人入勝的境地。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詩人楊靜亭在他的《部門雜詠》中讚道:“嚴冬烤肉味堪饕,大酒缸前圍一遭。火炙最宜生嗜嫩,雪天爭的醉燒刀”。
其實現代燒烤與我國古代的燒烤方式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代的燒烤在原有技術的層次上又融合了諸多的現代元素,更適合現代人的追求。
外來移民——BBQ
說到BBQ(戶外自助燒烤),最早的發明者可能是美洲大陸的印第安土著民族——阿瑞瓦克族,阿瑞瓦克族人廣泛分布於北、中、南美洲,現如今美國的佛羅裏達州、巴西的南大河附近都有這一民族的後裔。當大航海家哥倫布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陸的時候,就是這些原住民教會了水手們最初的燒烤方式及技巧,基本上是在戶外、燃燒木條、在火堆間放置石頭,並在其上麵烤肉。後來這一燒烤技術就在水手之間廣泛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