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學生公務員熱現象分析(2 / 3)

社會階層視野下的大學生公務員報考熱的原因

公務員在整個社會階層中的地位較高。當今的中國社會階層可分為十大類。第一類是國家與社會管理者,屬於體製內核心的中高層管理人員,他們不占有生產資料卻可憑其手中握有的組織資源(權力)控製或支配生產資料。第二類是職業經理人員,屬於體製內邊緣部門或者體製外中高層管理,他們不占有生產資料但能夠控製或支配生產資料。第三類是私營企業主,屬於體製外的高層管理,他們憑借手中占有的生產資料來雇傭他人。第四類是專業技術人員,如醫生、教師、工程師等,其憑借各自掌握的文化資源(專長與各種執業資格證書)自雇或受雇於他人。第五類是辦事人員,屬於被管理者或低層管理者,他們掌握著一定量的文化資源和組織資源(權力資源)。第六類是個體工商戶,屬於體製外。他們憑借占有的生產資料自雇或雇傭他人,擁有一定量的經濟資源。第七類是商業服務業員工,其不占有生產資料,擁有少量的文化資源或權力資源。第八類是產業工人,他們不占有生產資料,受雇於人,擁有極其少量文化資源或權力資源。第九類為農業勞動者,他們占有少量生產資料或不占生產資料,自雇或受雇,擁有少量經濟資源。由於氣候及農產品價格的變化,其收入狀況時好時壞,收入來源較為不穩定。第十類是城鄉無業者、失業者、半失業者,他們中除了少部分人能得到非常有限的社會救濟,其餘的人幾乎是赤貧、一無所有,生活無保障,屬於社會最底層。

公務員群體屬於上述階層分類中的第一類或第五類。具體而言,國家與社會管理者屬於高級公務員,他們管理著整個國家,雖不占有生產資料,但擁有實權,能夠控製與調配絕大部分社會資源。公務員中的辦事員屬於低級公務員,他們主要負責將國家政策法規在基層落實和執行,亦擁有一定實權。公務員在我國是一種比較體麵的職業,其社會地位較高,他們能夠贏得社會的普遍尊重。正因如此,“學而優則仕”國人普遍認同,這也就吸引了眾多大學生來競爭公務員崗位。

公務員在職業穩定性、社會保障性方麵優於其他社會階層。公務員職業如沒有重大錯誤基本不會被解雇,職業穩定,而非公務員階層存在著破產或失業的風險。且我國現階段正在進行工業化、城市化,社會處於激烈的大變動之中,新舊行業的更替,普通人的職業崗位更替也更加頻繁。國家則需要公務人員以保證其正常運轉,這是公務員崗位的剛性需求,故其被譽為“鐵飯碗”。公務員的工資一般不是特別高但福利較優厚。況且,普通工薪階層需要將自己月收入的25%~40%拿出來交“五險一金”,而公務員則隻需繳納月工資收入的8%作為“五險一金”,且公務員在退休後依然能享受到很好的各類社會保障。公務員工資福利是由國家財政擔保,而其他社會階層的收入是與經濟效益息息相關,如私營企業主的收入取決於其企業經濟效益的好壞,普通工薪族的收入有賴於其已完成工作的質與量。由此可見,與其他大部分社會階層相比,公務員的社會地位高(國家與社會管理者)或較高(基層辦事員)是毋庸置疑的。公務員是國家與社會的管理者,能支配大部分社會資源,其工作穩定、社會地位較高且工資福利與社會保障都很好,眾人皆慕,因此,大學生群體出現公務員報考熱現象也就是一件情理中的事。

我國公務員選拔機製相對其他階層更加公平透明。自2006年1月1日起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是我國公務員隊伍管理科學化、規範化、法製化的重要裏程碑。其第十六章之第九十六條規定:機關聘任公務員可以參照公務員考試錄用程序進行公開招聘。公務員考錄機製公開透明,其努力打破以前在身份及地位上的限製,尤其是門第、性別、身高、婚姻狀況等方麵的要求。一個人隻要有才且政治過硬,就有機會成為公務員。任人唯賢、德才兼備是黨的幹部路線的基本內容,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規定公務員任用的標準與原則。選拔機製沒有特別高的準考門檻,隻要滿足一定學曆條件,不分階層出身,錄取規則相對公平,因此,大學生報考公務員也越來越多。

高等教育大眾化增加了社會底層向上流動的機會。自1999年起,中國在高等教育領域開始實行擴招政策,在擴招後的十年裏(2000年~2009年)我國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數每年都在高速增長,近三年(2011~2013年)的年招生規模一直穩定在680萬人以上。高等教育日趨大眾化,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與普遍歡迎。這是中國在高等教育事業方麵的曆史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