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大規模擴招,一方麵使得社會各個階層尤其是來自底層青年的受教育機會增加,增強了社會底層向上流動的能力與機會。高考這條向上流動通道的擴容與暢通,讓處於社會底層且樂於奮鬥有上進心的人看到了一絲改變自己命運的希望,這有助於緩解社會階層矛盾,有利於社會和諧。另一方麵,很多學生特別是來自社會底層的大學生,他們背後的整個家庭幾乎是節衣縮食、傾其所有甚至是舉債供其上大學,冀望借此來擺脫社會底層,改變自己及整個家庭的命運。國家在大學生擴招後又不能提高足夠多的體麵的工作崗位,大學生前期教育投入較多,其心理預期也比較高,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若依然從事社會底層從事的工作,他們會於心不甘,難以接受。這就倒逼著他們去報考社會地位和待遇都較高且工作十分穩定的公務員崗位。
產業升級與創業教育是緩解公務員熱的良好途徑
大學生公務員熱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我國當前的產業中勞動力密集型的占比很大,主要由社會底層從事,大學生期望較高,畢業後不願從事社會底層的工作。其主要緩解之方就是要進行產業升級。國家實行新的產業政策,對原有密集勞動力驅動的低技術含量產業逐漸淘汰,慢慢壓縮直至取消原來對低端產業在稅收、用地等諸多方麵的優惠政策;對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加大在稅收、用地等方麵的優惠力度,鼓勵對高附加值產業的投資。這樣不僅能提供眾多體麵的非公務員高收入工作崗位,促進國民的社會階層流動,充實與壯大中產階級,使社會結構趨於穩定,還能讓我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居於有利地位,獲取更多的國際產業話語權,使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在一個國家中,適當數量的社會管理者的存在是合理的,也是必須的,但若大家都想做社會管理者,少有人去創造社會財富,那這個國家就無法向前發展了。國家應鼓勵青年大學生去創業,隻有這樣,這個社會、這個國家才有希望。正如李克強總理在天津舉辦的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所言,要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的新浪潮。鼓勵創業,必須要堅持政府促進、國家支持、市場導向、自主創業。鼓勵高校畢業生創業,在創業啟動資金方麵國家對其給予一定支持,在工商稅收等方麵實行減免政策,營造良好的產業環境。具備外部的創業條件,那些有意願改變自己命運且勤奮的人就有機會取得成功,特別是對於那些來自社會底層的大學生,通過此途徑就有可能在個人事業上取得成就,讓自己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
高校可以以此為契機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來緩解公務員報考熱現象,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首先,轉變就業觀念,重視創業教育。高校在完善人才培養目標時,要建立專門的創業教育研究機構和研究隊伍,深化創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增加創業教育研究立項及經費投入,如在高校中已經開展的創業技能大賽和互聯網+創業比賽。其次,確立創業教育目標及創業課程。在課堂教學中增加創業教育課程,樹立大學生創業意識、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幫助大學生掌握創業知識、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再次,與企業合作改善師資結構,培養“雙師型”人才。高校可以通過培訓、繼續教育、企業掛職等方式將校內師資定期輸送到地方企業學習,熟悉企業營運模式,獲得實踐經驗;另一方麵,地方高校也可采取“外聘”的形式將地方企業高管或創業成功人士請進來,為大學生授課、開設講座、進行創業指導,傳授實踐經驗,強化校企合作辦學,增進地方高校與地方經濟實體的交流合作,提高創業教育質量④。
(作者單位: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
【注釋】
①資料來源:“曆年國家公務員報考人數分析”,唯學網·教育培訓。
②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8頁。
③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年鑒,“中國高等院校曆年招生情況”。
④彭華:“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體係構建”,《菏澤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責編/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