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資本經濟的導向思維。站在“互聯網+”時代的高度看產業“轉型”,將“亞投行”、“一帶一路”戰略與最近國家倡導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戰略舉措聯係起來,無論是看“頂層設計”,還是看民間資本驅動,不難看出,中國產業經濟正在由市場經濟向資本經濟“轉型”。傳統產業的“轉型”,更需要依托資本運作與技術升級兩輪驅動。
一是由“印鈔票”轉型為“印股票”模式。這種“股票”不是股民在四級市場流通購買的股票,而是產業“轉型” 後的股權投資。引導社會資金流向“轉型”產業,為中國製造業注入新的資本動力與活動。
二是由“債權經濟”向“股權經濟”轉型。“債權”主導時,資本移動的功能,主要是“借”錢給企業,多是“錦上添花”,少有“雪中送炭”;進入“股權”主導時,資金移動的功能,主要是把錢“投”給企業,占企業股份,擁有一定的“股權”,資本與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既能“錦上添花”,又能“雪中送炭”,給企業帶來後勁,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由此,股權資本的“人格化”,在產業“轉型”過程中,無論是產業鏈的係統整合,還是產業模式的構建、市場營銷與拓展,“股權”主導型產業將是傳統產業“轉型”的健康走向和標誌。
總之,“互聯網+”時代,還會產生更新、更多的股權企業模式。各種新的股權產業模式的湧現,表明了傳統產業“轉型”的發展趨勢。
對文化產業的導向思維。“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發展的導向思維、更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中國是世界公認的文化大國,文化資源博大精深。現代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軟實力”,已經提升為“國家戰略”。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在“互聯網+”時代,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努力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勢在必行。文化產業具有高知識性、高增值性、高融合性、高成長性、低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等特征,符合中國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路。特別是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產業,對於提升相關產業的產品和服務品質、增加產品附加值、塑造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等等,都具有重要的“軟實力”發揮助推作用。
筆者認為,無論是傳統文化產業還是創新、創意型文化產業,其發展思路均應具備“互聯網+”時代的平台意識;文化產業的模式創新、品牌創新、市場創新等環節,與互聯網平台緊密結合,在產品質量、品牌內涵、營銷方式、傳播速度、受眾效果、品牌影響力、市場滲透力等方麵,均需依托“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賣場平台”,重新構建和整合相關產業鏈和價值鏈。同時,還要考慮互聯網環境下,文化產業走向國際市場的創新思路。
對國際貿易的導向思維。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迅速發展,傳統的國際貿易領域正在發生結構性的戰略調整與變革,網絡貿易(Trade on the Internet)大行其道,形成國際網絡貿易市場形態。國際貿易融合互聯網平台,轉變和簡化傳統國際貿易的操作流程,拓展貿易市場,縮短貿易距離和時間,促使國際貿易市場智能化、簡捷化、人性化,有效減少市場交易成本,更好地優化生產要素資源的配置。
“互聯網+”時代,國際貿易模式也同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廠家對產品的營銷、訂貨、支付、運輸、服務等環節,都可以在線網絡的貿易形態完成。由此看來,中國傳統產業無論是外向型或者內向型,在打通國際市場、進入國際貿易領域的過程中,廠商要考慮產業模式、產品品質、市場營銷、貿易服務等國際化企業發展戰略,更要考慮以互聯網平台為核心的整體產業鏈的構成與掌控。這才是“互聯網+”時代產業“轉型”的國際化產業運營思路。
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僅推動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經濟進入巔峰時代,同時也昭示著:中國產業經濟、特別是傳統產業經濟,已經全麵進入“拐點”時期,即產業“轉型”的導向時期;包括“大眾創業、全民創新”、“中國製造2025”發展戰略在內,以及產業理論的突破、產業結構的調整、內需消費的擴大、資本經濟的謀劃、文化產業的促進、國際貿易的“轉型”等等,都將在“互聯網+產業”平台的引領之下,做出客觀、全麵、適應性的產業轉型思維,這無疑是中國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責編/韓露(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