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中國GDP質量會有很大的改觀。這是因為,“互聯網思維”將會強力拉動和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製造業、信息服務業及文化產業,並以“轉型”思維、創新思維、用戶思維,品牌思維、消費思維等,來推動和拉長產業鏈條,做大做強第三產業。尤其是互聯網的強大促銷與導購功能,大大激活了國內外兩大消費市場,將使消費成為GDP數據中的權重支柱產業。
對製造產業的導向思維。“互聯網+”時代,中國製造業逐步邁入互聯網產業平台,數以萬計的產品製造商開始將產品“嫁接”互聯網,或者與天貓、淘寶、京東等互聯網電商巨頭深度合作,或者自營網絡銷售平台等等,不一而足,五花八門,使適銷對路的產品直接由工廠價“搬”到了互聯網“國際大賣場”,從而實現了產業、品牌、消費、增值服務等領域的跨界營銷,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傳統產業從“互聯網+”時代的超級電商平台中體會到:“互聯網+”時代,從產業發展的視角來看,無疑是倒逼企業融合“互聯網思維”,必須擁有產業“轉型”思維和創新思維,必須擁有產業核心競爭力,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中國雖然是製造業大國,但還不是製造業強國。中國製造業有相當部分的企業是“代加工”,製造的產品是產業鏈條中最後一道加工工序,其他多項生產環節、諸如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零售(價格)等,話語權都掌握在別人手裏。以玩具“芭比娃娃”產品製造為例:中國製造一個“芭比娃娃”產品,隻能賺1美元的加工費,而“芭比娃娃”在美國沃爾瑪超市要賣10美元,美國賺9美元,這就印證了經濟學家總結的非常“6+1”的產業經濟理論。
由此可見,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整體產業鏈和價值鏈的競爭。事實上,由於產業類型的差異,製造業的整體產業鏈的構成與延伸,遠遠不止於上述的“6+1”產業鏈;不同品類的製造企業應該擁有不同的產業鏈和價值鏈;而產業鏈的交織、整合、延伸,將會產生不同的價值鏈,不僅僅限於生產環節中的產業鏈和價值鏈。產品進入互聯網營銷平台流通後,又會產生新的消費服務產業鏈和價值鏈。在“互聯網+”的引領下,傳統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即在於整體產業鏈的掌控與延伸。這種掌控和話語權,充溢著“互聯網思維”各種資源和要素。因此,中國製造業要想做大做強,必須掌控整體產業鏈的構建與操控,產業話語權、市場話語權即在這裏。
對消費產業的導向思維。“互聯網+”時代,中國的消費產業進入空前繁榮時期。各類產品進入互聯網平台流通,不僅大幅推進和拉動了內需消費,進一步激活了國內外兩大消費市場,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甚至改變了現代生活方式。“互聯網+消費”,深度激活了電商的市場爆發力和衝擊力,在某種程度和意義上顛覆了傳統商業模式,甚至對商業地產業也產生了一定的反響。
以“天貓(淘寶)”為代表的中國最具影響力和知名度的“電商帝國”,僅在2014年11月11日一天,銷售額高達571億元。在此之前的2013年“雙11”銷售350億,曾引發地產大咖的“狂踩”,有大咖就直言不諱地說:“300億也就是幾塊地錢。”馬雲的本意並不在意“天貓”市場銷售數字的多少,而是在意“試將房產價格壓下去”,雖然看起來是個“一廂情願”的事,但對商業地產也確實有一定震撼和影響。地產大咖得意的是,房地產業是大宗商品,價值高,可暴利;而日用消費品與房地產產品相比,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但是,地產大咖們往往忽略了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全民消費的潮流和“眾籌”消費的巨大能量。
眾多電商所激發出來的大眾消費熱情,確是有目共睹的。同時電商也很大程度刺激了中國製造產業的快速發展;其中拉長的整體產業鏈和價值鏈、產生的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怎能是一種房地產業可以比擬的?房地產作為傳統產業,在“互聯網+”時代,仍然需要產業“轉型”思維。傳統消費觀念認為:房地產是當下支柱型產業,商品房乃“剛需”,所以多年來城市房價居高不下,即便是步入市場低穀,仍在指望“市長救市”,而忽視“市場救市”。“剛需”歸“剛需”,一二線城市房價奇高攀升,真正“剛需”的普通百姓買不起,投資“炒房”者因當下多種原因不敢冒險“炒房”;三四線城市房源產能過剩,空置率居高不下,房地產消費開始回歸理性,拿熱錢“炒房”者越來越謹慎了。
其實,馬雲的“商業帝國”最大的價值,不僅是提醒人們房產消費時要認清房地產“泡沫”,改變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強化房地產業開發與消費的“轉型”思維,而且是與時俱進地找準了用戶的“剛需”和產業的“剛需”,圍繞消費市場構建和延伸服務產業鏈和價值鏈;不僅激活了城市消費市場,而且也激活了農村消費市場,甚至拓展了國外電商消費市場。如此,電商的消費火種徹底點燃了民眾的消費激情,且呈星火燎原之勢;這種互聯網主導下的商業模式,不僅促使產品流通由傳統的“渠道為王”轉變為“平台為王”,從而帶動金融、包裝、物流、運輸、快遞、通訊、服務等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一個龐大的現代消費支柱產業體係;有效調整了中國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強力拉動生態經濟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