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關注社會日益加大的貧富分化,妥善解決貧富加劇。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目標,亦是應對風險社會的安全閥。作為一個政府來講,經濟的發展不僅要考慮少數人致富,更要強烈關注社會大多數成員的幸福感問題。
第五,關注當今社會中“仇富”等一係列現象,如“富二代”、“官二代”、“海外移民”等。現在社會上存在一些“仇富”現象,這一現象的出現,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即:一部分人的暴富是非法的。“越是敢於違法越是發大財”在改革開放初期階段的確不是個別現象,對整個社會產生極為惡劣的影響。而今天,僅僅靠欺詐、假冒偽劣、私分國有財產、貪汙腐敗、行賄受賄、偷稅漏稅等迅速致富已經行不通了。全社會基本形成對鼓勵誠實賺錢、合法致富的強大良性風氣。但應清醒的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進一步發展,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進一步加劇化,貧富分化現象日益嚴重起來,許多社會問題的暴露均與貧富差距懸殊,分配不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毋庸諱言,這是一個財富對人們產生普遍壓力的時代,由“仇富”心理所導致的對“富二代”、“官二代”的社會排斥心理,按法國人勒龐在其社會心理學名著《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的觀點來分析,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一些孤立的事件卻引起在網上的圍觀或攻擊或猜測,而圍觀、攻擊、猜測的話題之一往往與“富人”、“富二代”、“官二代”等相關。另外,“仇富”心理亦使現在社會中“富人階層”的一部分人把自己資產一部分轉移到海外,以防備一些意外情況出現。
這裏需要關注的是,有些富人階層即使沒有“海外移民”,但卻在海外“置業”,其中原因之一可以解釋為他們規避風險,保值財富;但更為深刻的原因恐怕是對未來在中國社會的發展持有的一種“不確定”心理。因此,應慎重地關注諸如“海外移民”、“海外置業”等等現象。當然,“海外移民”、“海外置業”和“海外留學”一樣,是一直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係建立發展過程始終的現象。在這裏需要加以研究的是:近幾年來中國中產階級中為什麼會有如此眾多社會成員進行“海外移民”、“海外置業”?這背後深層次的社會原因是什麼?這種現象所帶來的社會潛流預示著什麼?我們應該為此解決什麼?……這一係列問題,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與思考。
結語
在一個社會中,大多數社會成員財富理念的取向對於一個社會經濟成就的取得至關重要;亦對於一個社會今後的發展與進步,全體社會成員生存狀態及生活質量狀況的改善乃至扭轉貧富差距嚴重化傾向、如何構建公平合理的社會等等問題均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同時也是如何順利實施中國未來若幹年經濟戰略與政治改革,以及政府治理與實現社會關懷的重要命題。
在當代中國社會語境中探討如何樹立正確財富觀念問題,需要有一種曆史全景意識,即:應該置於一個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發展階段、以全球化為時代背景的動態過程中去考察,這是一個處於相當複雜的社會經濟文化語境中的問題。因此,一方麵,我們絕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對中國傳統經濟文化思想的解構層麵,同時也需要對其進行積極地重構;另一方麵,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隻有站在全球視域的角度,對國際社會中正確財富理念的有關思考進行必要的關注,才能夠使我們眼界不至於偏狹。由此,在這兩方麵的基礎上,考察和構建體現著中國傳統價值內蘊的屬於當代中國的“幸福財富”,才算有了一個較為寬厚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們尤其還須明確的是,“幸福財富”既是“當代的”,也是“中國的”,必以我國國情為出發原則,而不是一味地套用它國模式或在它種文化語境中進行考察與建構。
(作者為浙江中醫藥大學講師、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係浙江省2014規劃課題“當代中國新型財富觀構建問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4141)
【注釋】
①按《中國史學史》的說法,所謂浙東學派,其狹義為清代以黃宗羲為代表的浙東學派;其廣義為宋明以來浙東各學派之總稱,包括南宋以呂祖謙為代表的金華學派、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以陳亮為代表的永康學派、明代以王守仁為代表的心學姚江學派。
②陳鍾凡:《兩宋思想述評》,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③[美]萊斯特·R·布朗:《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祝友三等譯,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4年,第56~57頁。
責編/豐家衛(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