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慧爸”10年傳奇:“忽悠”女兒的陪讀時光(1 / 3)

“中國慧爸”10年傳奇:“忽悠”女兒的陪讀時光

孫麗

音樂小才女以全國專業第一名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屬小學,“樂盲”孫生龍毅然辭去報社執行總編職務,義無反顧地做起了全職爸爸陪同女兒圓“小提琴之夢”。高昂的生活成本,讓他很快成為“百萬負翁”。

10多年過去了,孫生龍用浪漫而智慧的父愛,將女兒培養成維也納音樂學院的高材生。在眾人的注目中,一位頂級的國際小提琴演奏家橫空出世,而孫生龍也因為大智若愚的“忽悠教育”,被媒體、讀者和網民讚譽為“中國慧爸”、“上海灘500強男人”!

放棄60萬年薪,

踏上“忽悠”陪讀之路

2002年6月,孫同同以全國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小。招考老師對孫生龍連連讚歎:“在小提琴演奏方麵,你女兒的潛力和爆發力實在驚人,是個難得的小天才!”這一年,孫同同11歲,孫生龍37歲。他下定決心,把培養女兒當做頭等大事!半年前,孫生龍應聘為上海一家報社執行總編,年薪60萬元(相當於妻子的10倍),繁忙的工作使他無法分身照顧女兒。妻子問他:“要不我來陪讀?”

孫生龍和妻子論辯各自的優劣勢:他來自農村,賣過菜,當過裁縫,複讀考上高中,大學畢業後做中學老師,當過記者,做過領導。人生經曆曲折,麵對紛繁事物、複雜人際關係和巨大困難時,都能快速、從容地找到解決辦法。而妻子大學畢業後進入南京一家銀行工作,脾氣好,但缺乏領導力,人生沒有波折。

孫生龍於是說:“我來吧。陪讀不僅照顧女兒的衣食住行,還要引導孩子走向成熟。是集保姆、保安、老師、朋友等多重身份於一體的角色。”妻子被說服了。孫生龍提前給孫同同打“預防針”:“爸爸要讓你最快樂地去吃天底下最大最難的苦。”孫同同不解地問:“有這麼懸乎嗎?”孫生龍沒有直接回答孩子,而是在日記中寫道:“今後我不是孫生龍,我隻是孫同同的爸爸,孫同同的愛好是小提琴,孫生龍的愛好是孫同同,我要做天底下最優秀的爸爸。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要哪裏不好誇她哪裏好。讓女兒最快樂地吃最大最難的苦,需要言傳身教,更需要我智慧的引領。我是滑頭爸爸,我樂於‘忽悠’女兒。”

“忽悠”第一課,從陪讀開學第一天開始。孫生龍讓女兒自己設鬧鍾起床。可鬧鍾響了,她仍然呼呼大睡。孫生龍不聞不問,讓她睡到自然醒。女兒醒來,“哇哇”大哭。孫生龍一臉“同情”地說:“睡過頭了是懶蟲打盹,與你無關。但睡過頭了不能撒謊,要如實告訴老師,請求原諒,保證下次不再遲到。”孫同同鄭重地點點頭。果然,自此女兒再也沒有遲到過。

孫生龍和妻子身高分別為1.63米和1.55米,基因遺傳可能導致女兒個子比同齡人矮,這對她未來的藝術之路勢必是一處硬傷。怎樣才能讓女兒“亭亭玉立”呢?孫生龍對女兒出了個歪主意:“隻要你按老爸的要求,跳一跳,就能成為苗條淑女。”女兒不信,但覺得好玩。他就在牆上畫一道跳一跳能夠著的粗杠,讓女兒每兩個小時摸高50次。隨著年齡增長,這個高度不斷變化,每個高度線旁都寫上日期。多年堅持,孫同同身高奇跡般地達到1.65米。

孫生龍經常把女兒的生活推向極致。一方麵以自己的小販經曆“誘惑”女兒在農村老家種菜、淩晨一起賣菜,另一方麵又省錢、借錢,全力帶領女兒遊山玩水,每年都把女兒送到國外短期留學一兩次。在上海的日子,他不僅僅經常帶女兒看電影、聽京劇、欣賞芭蕾,還帶女兒暗訪過乞丐,多維度地觀察和體驗生活。孫生龍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觀世界才會有世界觀。”一次音樂會結束後,孫同同紅著眼告訴他,從音樂會開始她就在流淚。他說:“聽郎朗音樂會,經常讓很多人自信心受挫啊。”孫同同突然拉住爸爸的手:“我的自信心一點沒有受打擊,聽郎朗的音樂會,反而增強了我的自信。請您相信您的女兒,以後我會比郎朗還牛。”孫生龍眼睛濕潤了,隻有和郎朗一樣內心強大的人,才能產生共鳴。女兒長大了!

孫同同遠赴歐洲,

“中國慧爸”會有一億元

2006年春,已升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的孫同同到巴黎參加梅紐因小提琴國際比賽。孩子首次出國,孫生龍決定與15歲的女兒同行。臨行前,他依舊一派哼哈形象:“同同,在西方,擁抱和親吻就跟中國人握手一樣,千萬不要躲讓,否則很不禮貌。”孫同同臉騰地一下紅了:“那,那多不好意思啊?”

孫生龍眼珠子一轉:“咱爺倆先練習練習,等你熟練了,就能應對自如了。”就這樣,他們在家反複練習,練到彼此都很放鬆了為止。出國後,見女兒與外國友人落落大方地擁抱、親吻,孫生龍得意地笑了。

在巴黎期間,孫生龍用蹩腳的英語比劃著問這問那,孫同同躲在後麵偷笑,這一笑把孫生龍的“詭計”引出來了:“同同,咱們做個遊戲吧,假想爸爸比現在老了40歲,而且癡呆,你要安全地把爸爸帶回中國。你怕嗎?”女兒笑言:“有什麼好怕的?就權當女兒提前盡孝了。”去餐廳吃飯,孫生龍“袖手旁觀”,孫同同衝上去點餐買單。巴黎地鐵路線複雜,看著女兒一次次出錯,一次次換乘,孫生龍按捺內心的焦急,不聞不問。女兒認真地帶著爸爸遊塞納河,登埃菲爾鐵塔。父親“癡呆式”的寧靜,讓孫同同沉著應戰,最後榮獲法國梅紐因小提琴國際比賽特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