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風波
1950年,租賃合同到期,原店主看到山姆·沃爾頓小店的良好業績,就打算將小店收回,沃爾頓隻得放棄了原有的發展計劃,但同時,一個更大的機遇和挑戰隨之到來……
其實,1945年沃爾頓選擇在新港小鎮開店純屬偶然(那時,他的妻子海倫喜歡該小鎮的生活),不過,新港小鎮初戰告捷促使沃爾頓看到了別人看不見或是不入眼的發財機會。自此之後,沃爾頓一直將小鎮和小城郊區作為選址開店的金科玉律。這一戰略使沃爾瑪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遠離了大城市的殘酷競爭,在不為人所注意的時候悄然長大成林。
1951年,山姆·沃爾頓夫婦以投資額兩倍的價錢賣掉了小店,轉而遷居本頓維爾。當山姆·沃爾頓帶著全家搬到位於阿肯色州西北角的本頓維爾時,這個小鎮還是個隻有3000人口的農村邊遠地區小鎮,離最近的城鎮羅傑斯也有約10公裏。這裏的情形可以用海倫的一句話來形容:“實在是一個看起來糟透了的鄉下地方”。山姆·沃爾頓在這裏買下了一家名為哈裏遜的雜貨店,加上另租下的隔壁理發店,擁有了不足400平方米的店麵,但在本頓維爾及其附近地區來說,他的店已經是最大的商店了。
山姆·沃爾頓把小店命名為“沃爾頓5分~1角商店”。為了為小店爭取第一批顧客,沃爾頓在當時的《本頓先民主報》上刊登廣告說:“沃爾頓5分~1角商店重新裝修開業,保證所有商品物美價廉,兒童可免費獲贈氣球,別針一打隻要9分錢,玻璃杯一隻9角……”這恐怕是山姆·沃爾頓所作的第一個廣告,也是為數不多的廣告之一。
老店原來每年的營業額隻有32000美元,主要賣些花邊、帽子、裁剪紙樣等鄉下雜貨店的傳統商品。山姆·沃爾頓擴大了店麵,將老式貨架換成新式陳列架和櫃台,並開始采用自助式服務的經營方式,小店麵貌立刻煥然一新,營業額也直線上升。
初具規模
沃爾頓一開始就獲得巨大的成功。第一年本頓維爾的商店營業額就已經達到了70萬美元。1964年,沃爾瑪已經擁有5家連鎖店,1969年增至18家商店。沃爾瑪把中小城市和附近大的村鎮放在優先地位。其經營模式都是一致的:低利潤、小庫存、大批量進貨、多在成本上下功夫並且積極利用信息工具。
沃爾頓完全明白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是哪些,要想繼續前進,任何一個因素都不能忽視。美國實行五天工作製,但沃爾頓深信,隻要選擇了零售業這一行,周末上班就是應該履行的職責。一年四季除了聖誕節上午關門半天,讓職工去參加普天同慶的慶祝活動外,天天都要開門營業。對沃爾瑪的員工來說,以真誠熱情的態度、細致周到的服務把人們吸引至自己的商店,並且使他們不斷地重新光顧,這才是首要的任務。
這一時期山姆·沃爾頓的經營主要有兩個特點,第一,就是一家店賺了錢,馬上投資再開另一家店,不斷擴張。到1968年,他有15家商店分布在本頓維爾周圍地區,年營業總額達到了140萬美元。第二,就是不斷改變經營方式,力求創新。
成功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沃爾頓的擴張欲望,1962年,他決定嚐試一種更大規模的本·富蘭克林經營模式,他與弟弟巴德在密蘇裏的聖·羅伯特開了一家麵積為13000平方英尺的商店——沃爾頓家族中心。開始時的營業麵積隻有1200平方米,後來擴大到近2000平方米,年營業額超過了200萬美元。
對於聖·羅伯特這個不過是個人口僅15000人的小鎮來說,一個麵積擴大了的雜貨店竟能吸引來這麼巨大的購買力,連山姆·沃爾頓也感到難以置信。到1962年底,沃爾頓與巴德·沃爾頓和羅布爾家族的合夥王國已發展到16家,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本·富蘭克林單一特許加盟店和全美最大的獨立雜貨店經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