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抓機遇就得順應其發展規律
胡雪岩有句名言:“機遇是靠大家雙手捧出來的。”
胡雪岩勇於創造機遇,讓大家努力去捧出機遇來。這是胡雪岩的過人之處。
胡雪岩是如何創造機遇呢?概括地說,就是順應事物發展的規律去創造、挖掘商業機遇。
在胡雪岩的家鄉,有一位種田老農,他鑿渠開荒,造好了一片水田,種下水稻。可是當年恰逢水澇,稻田裏排水不暢,造成歉收。於是,他請教於胡雪岩,胡雪岩則告訴他:“再種三年水稻,你可有發財之機。”
老農采納了胡雪岩的意見。第二年,他不改初衷,仍然種水稻,又逢上大水,又是歉收。
第三年同樣如此,有人勸他毀掉水田,改種旱地作物。可此人並不搭理。
第四年,碰上了大旱,旱地顆粒無收,而水稻卻獲得了大豐收。緊接著又是兩年大旱,此人連著三年都獲得了大豐收。
稻穀賣了個好價錢,算下來,三年的豐收抵過了三年澇災的歉收,還有不少盈餘。
在這一例子中,胡雪岩是根據氣候的長遠變化規律來造就一個發財的機會。
中國古代經商高手、傳統商人的“偶像”陶朱公有一個公式:“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饑”,“歲在金,穰;水,毀;火,旱”。這就是說,金年豐收,水年歉收,火年大旱,水旱豐歉是循環輪轉的。
於是,根據這一“水旱輪轉”原理,胡雪岩推測:連年澇災既意味著每一年機遇的損失,但更意味著大機遇的臨近,隻要水災之年不餓死。這個老農盡可以靜心等候旱年來臨水利係統充分發揮作用而獲得大豐收。
這種借事物在兩個極端之間反複輪回而呈現的某種規律性來創造機遇的技巧,是胡雪岩生意經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古籍《國語·越語》中就記載了當時商人的這種“逆向造機遇”的經驗之談:“臣聞多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綢,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後人將這十六個字擷其要,濃縮為八個字,曰:“旱斯具舟,熱斯具裘。”在長期幹旱、土地龜裂之時,可以興工造船,迎接雨季帶來的機遇;盛夏高溫、熱不可當之時,可以收裘毛皮開設皮革行,迎接暴冷帶來的機遇。掌握了這種以逸待勞造就機遇的技巧,就不怕發現不了機遇,更不怕發現機遇之後又給它逃了。相傳範蠡及其“老師”計數還有被司馬遷尊為“治生之祖”的白圭,都是以這種技巧而經商致富的。
一個人不僅要善於抓住機遇,更難得的是善於創造機遇,胡雪岩是兩者都具備了。同樣的是,日本的鬆下幸之助也是個善於抓住機遇的人。
鬆下幸之助一生,求財得財,求名得名,求壽得壽。當人們向他請教他成功的秘訣時,他說的很簡單:“是我的運氣特別好”。鬆下幸之助認為,人不可擺脫命運的支配。人的成就,百分之九十是機遇帶來的,百分之十是靠人的智能左右。“偉人就是運氣好的人。”鬆下幸之助得出這樣的結論。
鬆下幸之助對命運篤信不移,但他絕不是聽天由命的悲觀主義者。既然人可以支配成功要素的百分之十,就要萬分珍惜這百分之十。鬆下幸之助說:“要學會忍耐,忍耐到底,就會等到時來運轉。”鬆下幸之助在好幾次處於絕境之時,就是抱這樣的信念等待接受命運的安排,最後結果,正如中國古代賢聖所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