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後來,曾國藩、左宗棠觀點開始變化。特別是左宗棠由開始的不理解到理解和欣賞,進而積極地要開風氣之先,胡雪岩之洋人觀得以有了更堅強的依托。
基於這種考慮,胡雪岩從來都緊緊依靠官府。從王有齡開始,運漕糧、辦團練、收厘金、購軍火,到薛煥、何桂清,籌劃中外聯合剿殺太平軍,最後,還說動左宗棠,設置上海轉運局,幫助他西北平叛成功。
由於幫助官府有功,胡雪岩得以使自己的生意從南方做到北方,從錢莊做到藥品,從杭州做到外國。官府承認了胡雪岩的選擇和功績,也為胡雪岩提供了他從事商業活動所必須具有的自由選擇權,假如沒有官府的層層放任和保護,在這樣的一個封建帝國,胡雪岩將會處處受阻滯,他的商業投入風險也必然增大。而且由於投人太大而消耗太多,他的經營也不可能形成如此大的氣候。
由此可見,胡雪岩對那個時代的時事大局有獨到的、超出一般人的應對能力,這也直接決定了胡雪岩事業的巨大成功。
如果做生意僅僅停留在對時局和大勢的把握上,那麼這種把握就毫無用處,最多是閑暇人酒後的談資。胡雪岩高明之處是善於順應時勢為自己的生意謀利。
為了結交絲商巨頭,聯合同行同業。以達到能夠順利控製市場、操縱價格的目的,胡雪岩把在湖州收購的生絲運到上海,一直囤到第二年新絲上市之前都還沒有脫手。而這時出現了幾個情況:一是由於上海小刀會的活動,朝廷明令禁止將絲、茶等物資運往上海與洋人交易;二是外國使館聯合會銜,各自布告本國僑民,不得接濟、幫助小刀會;三是朝廷不顧英、法、美三國的聯合抗議,已經決定在上海設立內地海關。
這些情況對於胡雪岩正在進行的生絲銷洋莊生意來說,應該是有利的,而且其中有些情況是他事先預料到的。一方麵新絲雖然快要上市,但由於朝廷禁止絲、茶運往上海,胡雪岩的現有囤積也就奇貨可居;另一方麵,朝廷在上海設立內地海關,洋人在上海做生意必然會受到一些限製,麗從洋人布告本國僑民不得幫助小刀會,和他們極力反對設立內地海關的情況看,洋人是迫切希望與中國保持一種商貿關係的。此時胡雪岩聯合同行同業操縱行情的格局已經大見成效,繼續堅持下去,迫使洋人就範,將現有存貨賣出一個好價錢,應該說不是太難。
但正是在這個節骨眼兒上,胡雪岩出人意料地決定將自己的存絲按洋人開出的並不十分理想的價格賣給洋人。
做出這一決定,就在於胡雪岩從當時出現的各種情況,看出了整個局勢發展必然會出現的前景。當時太平天國已成強弩之末,洋人也敏感地意識到這一點,從他們的態度和釆取的行動來看,洋人事實上已經決定與朝廷接續“洋務”了。同時,雖然朝廷現在禁止本國商人與洋人做生意,但戰亂平定之後,為了恢複市場,複蘇經濟,“洋務”肯定還得繼續搞下去,因而禁令也必會解除。按照曆來的規矩,朝廷是不與洋人直接打交道從事貿易活動的,與洋人做生意還是商人自己的事情。正是從這些一般人不容易看出來的蛛絲馬跡中,胡雪岩看出了一個必不可易的大方向,那就是,他遲早要與洋人長期合作做生意。
在胡雪岩看來,中國的官兒們從來不會體恤商人的艱難,不能指望他們為商人的利益與洋人去論斤爭兩。因此,與洋人的生意能不能順利進行,最終隻能靠商人自己來運作。既然如此,那就不如先放點交情給洋人,為將來的合作留有餘地。出於這種考慮,胡雪岩覺得即使現在自己暫時無法實現控製洋莊市場的目標,也在所不惜了。
這就是胡雪岩眼光精明之所在。這一票生意做下來,他雖然沒有賺錢,但由於有這票生意,胡雪岩確實為自己鋪就了一條與洋人做更大生意的道路。事實上,胡雪岩在這一筆生意“賣”給洋人的交情,馬上就為他賺來了與洋人生絲購銷的三年合約,為他以後發展更大規模的洋莊生意,為他借洋債發展國際金融業,總之為他馳騁十裏洋場,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