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市場調查、預測(1)(2 / 3)

4.什麼是賣方市場和買方市場?

賣方市場也稱賣主市場,其特征:商品供不應求;消費者持幣搶購,買主之間競爭劇烈;市場銷售以“生產為中心”,以產定銷;賣方處於有利地位,並主導市場。由於某些商品供給少於需求,商品價格有上升的趨勢。

買方市場也稱買主市場,其特征:商品供過於求;消費者持幣待購且挑選性強,賣主之間競爭劇烈;市場活動以“消費者”為中心,以銷定產;由於商品供過於求,往往以低價出售;買方處於有利地位,並主導市場發展趨勢。

5.什麼是恩格爾定律?

這個定律是19世紀德國的一個行政官員和統計學家恩斯特·恩格爾(Ernst Engl)最先提出來的,所以稱為恩格爾定律。它是指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在食物上的開支比例就越來越少,而用在穿、住、衛生、文化教育方麵的開支則越來越多。以南斯拉夫為例,1955年,平均每人消費水平為250美元,1975年達到700美元左右,吃的比例1955年為52.9%,1975年下降到38.1%。

據分析,在研究食物支出在總消費支出中的比例時,還應考慮下述情況:(1)城市化因素的影響,即當家庭由農村遷入城市,收入一般增長了,但食物支出增長更快;(2)在市場購買的食物中“未加工的食物”的比例越來越小,“加工過的食物”越來越多,即使所消費的食物數量不變,消費者的食物支出仍增大了;(3)商品化因素影響,如果農村人口的食物是從市場上購買的,不再吃自己生產的食物,那也會增加食物的支出;(4)在家用餐的比例下降,在外用餐的比例上升,也使消費者的食物支出增大。所以在現代社會中,如果家庭收入不變,食物支出也有增大的趨勢。

6.影響市場商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市場商品需求瞬息萬變,這是由於影響商品需求的因素眾多而複雜。推銷員在推銷商品過程中,應當綜合考慮下述商品需求因素:

(1)用戶心理因素,包括求實心理、求省心理、求新心理、求美心理、好奇心理、求名心理、求安全心理以及仿效、偏好、爭購等心理。

(2)社會因素,如社會風尚、人口構成、風俗習慣、民族特點、職業構成、宗教信仰、家庭構成等因素。

(3)技術因素,如設備技術、設計技術、工藝技術、節能技術、綜合利用技術等。

(4)政治因素,如國際環境、國內政治形勢、國家有關法規、條令和方針、政策的發布或調整。

(6)經濟因素,包括經濟結構、經濟水平、經濟發展速度、購買力水平、消費結構和方式、消費習慣以及進出口貿易發展趨勢、銀行借貸利率等。

(6)產品因素,如產品質量、品種、規格及配套情況,產品成本與價格,交貨方式和交貨日期,產品銷售中的服務措施等。

(7)自然因素,如地理條件、氣候條件、季節因素及使用條件等。

(8)文化因素,包括文化教育水平、衛生健康水平、體育水平以及人們的審美觀念等。

7.我國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向是怎樣的?

(1)由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生活費用中食品消費所占比例逐漸減小;人們則越來越注重文化修養、衣著和娛樂。

(2)由限製型向疏導型轉變。定量或憑票證供應的生活用品已極少了,消費結構開始向疏導型轉變。

(3)自給型向商品型轉變。長期以來我國農民消費支出中,商品性支出隻占三分之一;今後,隨著機械化生產的實現,農民自給性支出在消費中的比例將大大降低。

(4)由雷同型向多樣型轉變。過去我國居民收入大體平均,高、中、低檔商品間差距不大。今後,隨著居民收入的差距逐漸加大,不同階層的居民,在消費結構上的差距將逐漸表現出來。

8.什麼是社會購買力?

社會購買力也就是社會商品購買力。在一定時期、一定地區內全社會在零售市場上用於購買商品的貨幣支付能力,也即全部城鄉居民、機關、團體、企業、部隊、學校以及農民能夠用來購買商品的貨幣總額。包括城鄉居民消費品購買力、社會集團公用消費品購買力和農村的農業生產資料購買力三部分。

通過社會商品購買力的計算,可以反映出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狀況,並通過對商品可供量進行比較,反映出商品供需之間的關係,以便采取措施,積極組織平衡,安排好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