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推銷人員(2)(1 / 3)

(3)其它知識

推銷員無論到哪裏推銷產品,都應當了解那裏的風俗習慣。比如,香港居民大都信教,十分忌諱“不吉利”的字眼,如“四”諧音“死”,“五四七”的諧音“吾死妻”,等等。據說瑞士的西馬手表在香港一直不好銷,因“西馬”音同“死媽”有關。連買花或給人送花電有許多忌諱。劍蘭,諧音“見難”、“茉莉”諧音“沒利”、梅花的“梅”與“黴”諧音。若去香港推銷,如果不知道這些,就會出問題。再比如,西方人忌諱“十三”,傳說達·芬奇名畫《最後的晚餐》中的第十三人就是出賣耶穌的猶大。所以,西方的醫院沒有十三號病床,大樓沒有十三層,人們逢十三日不出外旅行,最忌十三人共進晚餐。如果到歐美推銷,這種禁忌必須記牢。在日本,和人談話時,盯對方的眼睛被認為是失禮的。美國則不同,與人談話時不注視對方的眼睛不僅是不禮貌的,而且被視為“狡猾”。在拉美,不能贈送與刀劍有關的禮品,因為拉美人認為,贈刀劍意味著雙方割斷關係。有一個成功的例子:北京出品的一種鉛筆在香港大受歡迎,原因是這種鉛筆采用“三三八八”貨號,廣東話的諧音是“生生發發”,正是生意人吉利的意思。

推銷員應多懂幾種地方話,香港一位銀行界人士說,在香港搞貿易應學會四種話:粵語、英語、上海話、普通話。這樣才能與各種顧客打交道。若是到外國推銷,應力求懂點外語。不然,也會鬧出笑話來。據說某廠出口菠蘿塊罐頭,有人就將“碎塊”一詞譯為“破破爛爛”,外商見了瞠目結舌。一家出產名酒的廠家,竟將“古老的中國名酒”譯成“陳腐過時的中國名酒”。

推銷員收集市場信息,給本廠生產當參謀,這就需要懂點美學。特別是服裝行業的推銷人員,學點美學更為重要。據學者研究,產品美學就包括以下十個方麵:舒適美、性能美、工藝美、材質美、色彩美、結構美、比例美、和諧美、功能美、規格美。推銷員懂點美學,就可以與設計、生產人員一起研究,使本企業的產品不斷地更新換代,以便處於永遠不敗之地。

推銷員的知識應是“T”字型。“—”表示知識麵的廣度;“|”表示專業知識的深度。推銷員的知識麵越廣闊,專業知識越深入,就越有益於提高自己的智能,越有利於開展產品推銷工作。

6.推銷員應具備哪些基本能力?

推銷員的基本能力是指推銷員在完成產品推銷任務中所必備的實際工作能力。推銷員的基本能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開拓創新能力。開拓就是戰勝艱難險阻,不斷開辟、擴展、進取。從根本上說,是從沒有道路的地方,開辟前進的道路。創新就是首創前所未有的事物,可以說,凡是前人沒有做過或沒有做好的,後人做了並做好了,就是創新。開拓創新是任何一個事業心強的工作者應具備的一種精神狀態。推銷員不僅要尋找想買東西的人,而且要創造和發現需要者。話說十幾年前,有一天在南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嶼,來了兩個皮鞋推銷員,這兩個推銷員分別來自A、B兩個國家。A國推銷員看到該島居民,均是光腳丫者,於是拍電報:“本島無人穿鞋,我決定明天回國。”而B國推銷員拍了另一張截然不同的電報:“好極了!該島無人穿鞋,是個很好的市場,我將住在此地推銷。”結果,A國那個鞋廠倒閉;B國那個鞋廠年增產17%。從這個例子說明,推銷員必須以自己的創造力,去努力創造需要,開拓市場。

(2)預測、決策能力。預測就是根據調查資料對某一事物的發展方向、發展趨勢和結果進行事先的推測和估計。決策是指為實現一定目標,或為完成某項任務,在眾多的方案中,經過比較,最後選出一種最優的方案。推銷員應自覺地提高自己的預測、決策能力。據說在80年代初,日本三菱公司駐北京的一位代表,他唯一的工作是天天打聽中國汽車市場的變化情況,每星期要向東京寫報告。當時有的人認為這項工作吃力不討好,中國汽車市場哪有每星期變化好寫?但是不久就明白這一謀略很厲害。他很快打聽到中國政府的如下規定:各單位買小轎車很難批準,但買裝載生產用具、物料的麵包車好批準。麵包車既可拉貨,又可接送客人。於是,日本的麵包車大量進入中國市場而賺了大錢。推銷員對市場供求變化要富有敏感,善於捕捉信息,要富有想象力,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善於判斷商品供求的因果關係,不急功近利,而要遠見卓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