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學習對手應對危機的經驗(2)(1 / 3)

1985年10月,富士通遭到IBM迎麵重重的一擊。美國IBM控告富士通盜用軟件,要求賠償巨額的侵權費。當天富士通立即緊急通知日本各地的經銷商,說明富士通麵對IBM的攻擊,今後將采取的戰略。“市場急速多樣化,而且不斷擴大,但IBM卻未采取妥善的應變措施,今後如果繼續維持與IBM相容路線,必然無法趕上市場的變化……為了適應環境變化所造成的新市場需求的擴大,未來將不局限於與IBM相容機種,另外也考慮開發獨自的尖端係統,並以客戶的利益為優先。”

1988年IBM控訴的仲裁結果出來,富士通付給IBM 8億美元,但可以在嚴格的監督下使用IBM軟件技術10年。

受此教訓,富士通跟其他日本電腦製造廠商、軟件公司共同開展一項計劃,以建立新的係列來對抗由IBM作業係列所支配的電腦市場。

除了在產品上希望與IBM分庭抗禮外,在世界市場上,富士通也以“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策略,搶奪IBM的市場。因此,富士通與IBM在美國大型電腦的勁敵安達爾聯手,1990年底買下英國最大的電腦公司ICL,作為大舉進攻歐洲市場的基地。

此外,新任社長關澤義也在公司內努力重新塑造企業文化,將富士通由工程師帶領的技術導向文化轉向顧客導向。關澤義經常使用富士通的電腦,他說:“工程師知道我在使用這些產品,他們在設計產品時就更會考慮到使用者的需求。”

我們可以從兩者之間的競爭中學到這麼一個道理:在企業的競爭中,我們要時刻保持危機意識,鬆懈一小步,就可能落後一大截。

審時度勢:適時放棄比固執追求更可貴

很多人由於過於執著,不懂得放棄而吃大虧。比如,炒股者不忍心“割肉”,結果越套越牢;再比如,企業經營者不能果斷處理不良資產,結果損失與日俱增。

有一個關於捕捉猴子的事例很能說明上述問題。

人們將小盒子固定在一個地方,在盒子裏放上美味的堅果,然後在盒子上開一個小口,口子的大小剛好使猴子能夠把前爪伸進去,但如果猴子抓住堅果,將前爪握成拳頭的話,爪子就無法從口子裏抽出來。

在盒麵前,猴子有兩個選擇:一是放棄堅果,恢複自己的自由;二是抓住堅果不放,等著人們來捉它。

盡管猴子很聰明,但卻不懂得放棄的重要意義。大多數猴子都是抓住堅果不放,一心想把堅果拿出來,即使捉它的人來了,它也不肯放棄,結果當然是輕易被捉住。

許多企業家在很多時候就不懂得適時放棄,有的是性子急,有的是怕別人議論沒有膽識,結果跟猴子都是一樣的,堅持到最後還是一敗塗地。在這種情況下,放棄比執著就顯得更可貴。

1985年2月,32歲的莊宇洋在沈陽大西街一間租借的小平房裏,與幾個人合夥成立了沈陽市工業技術開發公司。

1992年5月,東宇集團正式成立。這時,東宇企業員工達到320人,注冊資金1390萬元。

1993年,全國房地產熱浪從南方席卷而來,年輕的東宇集團也被卷入其中,開始建設東宇大廈。

那時中國的許多民營企業還處於“青春期”,東宇也是血氣方剛。但莊宇洋卻努力讓自己擴張的熱情降溫,並影響著身邊的人。因為他深知,經濟過熱的背後就是冷。

莊字洋分析了宏觀形勢麵,預感到國家緊縮政策的到來,必將驅動基本建設的熱浪迅速退潮。如果把手裏的錢投在大廈上,勢必造成企業財務緊張,而企業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如果不能用在刀刃上,企業就無力到市場上披荊斬棘。

他將企業的競爭優勢、品牌影響、科技實力和市場需求等像擺魔方一樣,組合,拆開,分解,再組合——他要拿出強有力的一麵,進行出擊。這一“麵”就是戰略轉移,集中力量在科技產品的開發、生產和經營上再殺出一條血路來。

為此,他跟大家反複地講這樣一個道理:如果我們非要把大廈蓋起來,憑我們的實力完全可以。但我們要考慮一個機會成本問題。現在我們的撤退,是戰略上的調整。可以說撤退是暫時的,我們今天的停建是為了以後的續建。我們搞企業不能憑頭腦發熱,要有激情,更要有理性。經營企業靠的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