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麵臨危機的時候,怎樣挽救自己?這個問題很多企業或個人都會遇到。從某種意義上講,成功就是能夠輕鬆自如地應對危機。在那些強大的對手麵前,危機不但不能擊敗他們,反而會使他們反敗為勝。向這些對手學習應對危機的經驗,可以增強我們的危機意識並以備不時之需,從而能夠避免危機或輕鬆地應對危機。
沉著應對:危機麵前,快速做出反應
有時,謠言能毀掉一個活生生的人,也能讓一個健康的企業變得危在旦夕。澳大利亞的墨爾本銀行就曾在謠言的水深火熱中度過了煎熬的一周。
墨爾本銀行是由一家從事建築業的企業轉變而成的。這家企業是澳大利亞第二大建築集團,並通過它的旗艦企業——銀行在股票市場上市,其分支機構分布在維多利亞的大部分城鎮。在它作為銀行上市的第一年年底,傳出了這樣的謠言:該銀行陷入資金短缺的危機。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並且壞消息的傳播速度,總是令人那麼吃驚!
銀行缺什麼也不能缺錢,這直接威脅著它的信譽,動搖著儲戶的信心。這個謠言使得墨爾本銀行的門口排起了提款的長隊。
在這種情況下,墨爾本銀行必須作出快速反應。
銀行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克裏斯托弗·斯圖爾特立刻組織人員出刊日常簡報,向儲備銀行的官員們呈送報告,做出顯示銀行運行的良好狀況。他像發布命令似的決定:“這個日常簡報在這個期間要連續出版,任何事情也不能阻止它停下來。我們要保證有效的溝通。”
斯圖爾特又組織人員在公告欄裏寫文章,公告員工,墨爾本銀行在澳大利亞銀行業評比中獲得A級的評價,銀行擁有強大的資源保障能力和很高的資本比率。這個時候,穩定人心非常重要。如果員工當中有一個聽信謠言並傳遞到儲戶那裏,都會使銀行非常被動。
同時,這些公告欄又迅速地與儲戶麵對麵。
7月16日,星期一,上午,斯圖爾特召開了一次非正式的董事會,向澳大利亞中央銀行的官員伯尼·弗雷澤通報了謠言的基本情況。澳大利亞中央銀行檢查官及官員們就謠言事件和斯圖爾特進行會晤,相信以上事件純屬子虛烏有。下午,中央儲備銀行與墨爾本銀行聯合發表公告,稱該銀行財務狀況良好。
這一謠言的散布始於7月15日,星期天。各大媒體聞風而動,從早上6時30分就開始向銀行打電話了解情況。此時,分行門口一大早已經排起了提款長隊。提款量是正常的3倍,而且儲戶隻接受現金付款。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周五,即7月20日。
但也僅僅是一周的時間,一切又轉入正常,墨爾本銀行股價也回升到了正常水平。
當危機無可避免地要到來時,隻有沉著應付危機才能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如果不能沉著應對,手忙腳亂隻會使問題越搞越糟。當危機到來的時候,作為企業管理者應該怎麼辦呢?墨爾本銀行的策略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借鑒。
在事件伊始就通過簡報定期向儲備銀行彙報,產生了實際有效的支持。至少得到了“上麵”的信任。但這還遠遠不夠。
因此,墨爾本銀行接著采取了兩個非常必要的方案:首先,以積極正確的態度滿足最大的提款需求;其次,穩定員工,進而穩定儲戶。
積極正確的策略包括銀行向用戶保證其企業的穩定性,同時愉快地幫助儲戶得到他們想要的、即使提出的是他的全部儲蓄,以此來迅速消除繼之而來的抱怨和對其財務狀況的質疑。積極教育員工、尤其是前台櫃組工作人員必須保證和愉快地幫助儲戶們提款,這實際上是阻止提款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墨爾本銀行以直接麵對儲戶的櫃組人員的沉著鎮定證明其財政狀況是正常的,從而使財務危機能比較快地消除。
墨爾本銀行應對危機的做法,讓我們想起了當年巨人集團麵對危機的無能為力。深層次的原因當然有很多,但其中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巨人沒有做好“媒體管理”。先是危機在全國的上百家報紙曝光,擴散了危機麵;然後是沒有一個應對危機的統一口徑,誰都可以對外說話,弄得家醜外揚,最後以垮台告終。
在危機麵前,千萬不可亂了陣腳,要保持冷靜,沉著應對,然後快速做出反應。隻有這樣,才能化解危機。在這方麵,墨爾本銀行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靈活公關:企業起死回生的良方
在企業經營中,有些企業往往意識不到公關的作用。而實際上,靈活公關是企業扭轉時局的一劑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