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學習對手應對危機的經驗(2)(2 / 3)

東宇企業集中優勢把寶“押”到了科技產品上。不久,東宇研究出來的既保健又養顏的新產品上市後,依靠優良的品質和營銷手段,連續兩年盈利,1997年的營銷額達到3個多億,創造零庫存。

1999年,一襲銀裝的26層東宇大廈巍然聳立。東宇集團總部入駐備受矚目的東宇大廈。莊宇洋借這一實例為東宇人上了一堂戰略管理課。

企業發展像人的生命一樣,不可能永遠是壯年而不放慢走路的速度。那麼如何延長壯年期,讓衰老慢一點到來?一個企業家必須審時度勢,帶領他的團隊在必要時減速,調整行軍路線。在這個過程中,要休養生息,要汲取營養,要苦練內功,這樣才可做到“一路平推”。

前車之鑒:不要讓機製阻礙有效的溝通

人們永遠也不會忘記1990年1月25日的那場空難,因為那場空難完全可以不發生。先看看當天的時間表記錄吧:

——晚上7點40分,阿維卡52航班飛行在南新澤西海岸1.1萬多米的高空,再有半個小時,它就可以飛到紐約肯尼迪機場,而當時飛機的燃油還可以維持將近兩個小時的航程,應該說完全不存在燃油耗盡的問題。

——晚上8點整,肯尼迪機場的管理人員通知52航班,由於嚴重的交通問題,要求飛機在機場上空盤旋待命。

——晚上8點45分,肯尼迪機場管理人員收到52航班的副駕駛員的報告:“燃料快用完了。”

——晚上9點24分,飛機的兩個引擎熄滅,1分鍾過後,另外兩個也停止了工作。

——晚上9點34分,燃料耗盡的飛機墜毀在長島,飛機上73名人員全部遇難。

問題出在哪裏?既然飛行員知道油會用完,為什麼不呼救呢?既然地麵管理人員已經收到信息,為什麼不采取措施呢?事後,調查人員對飛機上的黑匣子進行了調查,終於發現了這次空難的主要原因——溝通障礙。

看看下麵的溝通過程吧。

信息發出方:

——飛行員說:“燃料快用完了。”

——飛行員繼續說:“燃料快用完了。”

——飛行員依然說:“燃料快用完了。”

信息接收方:

——管理人員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的。

一位管理員告訴調查者:“這句話飛行員們經常使用,我們每天都會多次聽到這樣的話。”

——管理人員認為情況並不緊急。

一個管理員指出:“如果飛行員說明情況十分危急,那麼所有的規則程序我們都可以不顧,盡可能以最快的速度為其導航降落。可惜的是,52航班的人從未肯定地說過‘情況十分緊急’的話。”

——管理人員還是認為沒什麼緊急的情況,一切仍然按部就班。

管理人員解釋說,52航班飛行員的語調從未向管理人員傳遞出燃料用完的嚴重信息,用的是很平常的冷靜而職業化的語氣。

那麼,又是什麼阻止了飛行員不顧一切地呼救呢?原來正式報告緊急情況過後,飛行員需要寫出大量的書麵彙報,另外,如果發現飛行員在計算飛行需要多少油量方麵出了差錯,聯邦飛行管理局就會吊銷其駕駛執照。這些規定使得飛行員即使在緊急情況下,也不肯發出緊急呼救。因為他們太看重榮譽,吊銷執照可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他們寧願賭上一回。

看來,本來可以避免的空難未能避免,說到底還是管理機製問題,機製阻止了有效溝通。

在我們身邊,我們看到很多管理者十分注重效率和執行力度,這當然是好事情。可是,他們忽視了溝通的重要性。甚至,有的管理者在發布指令時,如同老虎一般嚇人,使得接受指令者膽戰心驚,不能理解指令的含義,或者沒有聽明白,也不敢詢問。這豈不是很可怕嗎?

正確的溝通,才能帶來有價值的效率。正確的溝通,才能帶來有價值的執行。在你要求執行之前,先要看溝通是否到位――不要讓機製阻礙有效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