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人要知足。這幅畫已經足夠讓我享受,再去看另一幅,豈不是又讓我心癢癢?”
“你這不是讓我看畫呐,而是勾起我的癢癢肉呢。太痛苦,不劃算!”他搖搖頭,否決楊坤的建議。
收藏,也講究,眼不見心不癢。
盧燦的癢癢論,讓福老和楊坤哈哈大笑。
“小盧的心態不錯。玩收藏,就要知足常樂。”福老誇獎道。
三十四幅字畫,以元明畫家作品為主。
最珍貴的一幅,當屬元代黃公望的《龜山風雨圖》。
黃公望在繪畫史上獨樹一幟,被尊為\"元四家\"之首。獨創淺絳山水的畫法,開一派之先河,影響明清兩代無數知名畫家。
可以這麼說,明清兩代畫家,基本就找不到不學黃公望畫法的。
這幅《龜山風雨圖》雖然未曾有傳世記錄,但在盧燦看來,這件作品一眼真。
因為他曾經見過黃公望的《洞庭奇峰圖》(收藏於台北故宮),兩者畫風,筆觸、創作年代,如出一則,是典型的山水姊妹篇。
看完字畫,盧燦在賬冊的字畫欄上打勾——這些全部打包。
這一排桁架的另一半,是珠寶玉器。
這裏的珠寶玉器,都是老物件——南邊與香江一樣,在現階段,老式珠寶還不如新珠寶值錢,因此天和齋對福記當鋪的老式珠寶,看上眼的不多。再加上天和齋的那些人,對老式珠寶的翻新技術,可沒有盧燦這麼精通,因此,這裏還有一些遺留。
另外還有一些是福老特意珍藏的,譬如眼前這頂珠鏈王冠。
老先生對自己的這幅藏品,很喜歡,他撫著王冠上的平板,“小盧,你能猜出,這是哪一位王爺的冕冠嗎?”
這其實並非王冠,而是“冕旒”(miǎnliú)。這兩個字的意思是,讓你記住,不該看的不看,不要被眼睛蒙蔽。後來被代指為皇冠或者尊者王冠。
“冕”就是帽子和上麵的平板,象征著頭頂著天,代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的權威。
前麵和後麵的珠穗叫做“旒旒”——古代旌旗下邊或邊緣上懸垂的裝飾品,有成語“旌旗垂旒”就是這個意思。古代帝王禮帽前後懸垂的玉串——“冕而前旒”。
冕冠通高18厘米、板長48厘米、寬23.5厘米、帽筒徑18.5厘米。為藤蔑編製,表麵敷羅絹黑漆,鑲以金圈、金邊。冠的兩側有梅花金穿,貫一金簪。板下有玉衡,連接於冠上兩邊凹槽內。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掛絲繩直到耳旁,至耳處係著一塊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謂“充耳”——代表要聽到良策,辨忠奸!
這頂冕冠,造型並不複雜,裝飾甚至可以說寒酸,但它大有來曆。
能證明這尊冕冠身份在帽桶前方的方形金圈內,用金絲繡著兩個隸書“安西”!
這是明末“安西王”冕旒!
南明朝廷禮製混亂,一時間,盧燦還真的沒想起來,這位安西王是誰?
亂世封王者,必有蓋世功勳。南明永曆帝能有十五年的統治,離不開“南明五大臣”——孫可望、李定國、鄭成功、艾能奇、李文秀。
孫可望一度被封為秦王,他是叛亂而死;鄭成功為潮王,他的活動範圍是東南沿海,不可能是安西王;劉文秀的封號是蜀王;李定國的封號是晉王;艾能奇被殺後追封為齊王。
盧燦腦袋中靈光一閃,啪,他打了個響指。
這位安西王,他知道是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