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福記秘庫(1 / 2)

“福老,這尊冕冠,是晉王李定國生前之物。不知我說的可對?”

“哦?盧少是如何判定的?”福老沒回答,而是先詢問。

“永曆帝進滇省,李定國率軍東征,先斬殺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次斬謹親王尼堪,南明朝廷敕封其為西寧王。不到一年時間,孫可望作亂,李定國回師平定,朝廷改敕為安西王。但安西王這個稱號,他也沒戴多長時間。”

“永曆十二年,李定國再度率師出征兩粵。出征前,永曆帝扶馬牽韁,親敕李定國為“晉王”。可惜,在新會戰役中,因鄭成功的失約,最終兵敗。”

這次兵敗,兩粵之地,七八十萬難民追隨,來到今日的大西南及緬北地區——他們也帶來大量的明代文物。

按照明朝禮製,王位有了新的敕封後,舊王冠和王袍,必須回收銷毀,但李定國這一次是個例外——出征前受敕封,所以舊王冠根本來不及上繳,等他再回南邊時,又身逢大敗,整個南明朝廷人心惶惶,也就無人有心再追問他的“安西王”王冠一事。

這頂存世時間很短的“安西王”冕冠,也終於得以保存下來。

不知怎麼,流落到福老手中。

“好!推斷的合情合理,難得盧少對南明的曆史如此了解。”聽完盧燦道明原委,福伯連連鼓掌,大聲叫好。

經過這頂冕冠的鑒定,福老對盧燦的態度,明顯更親近。他親自陪同盧燦鑒定桁架上的典當品,時不時還就其曆史價值,討論一番。

福記當鋪庫存最多的是陶瓷器和金屬器。

瓷器為六百二十九件,朝代以明為主,共有明代瓷器三百一十六件,其中明官窯七十五件,其它是民窯精品。清代瓷器九十五件,官窯出品的有三十三件。

兩宋時期瓷器六十三件,大多數為越窯出品的青瓷,還有一定數量的邢窯出品的白瓷,洪州窯,婺州窯,耀州窯口的瓷器,各有一兩件。

讓盧燦有些失望的是,傳說的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一件皆無。

不過,這也是現實。

汝鈞官哥定,這五大名窯瓷器,在宋代已經價比黃金,經曆宋末亂世,到明代已經難覓蹤跡,何況五百年後,更是難得一見。

為何最多的是越窯?這與越窯的曆史和地理位置有關。

越窯起於東漢,其產品特色就是“青瓷”,以生活瓷為主。繁盛於唐末、五代時期,這期間越窯的“秘色瓷”是中華瓷器的最高工藝代表。可惜隨著五代戰亂,“秘色瓷”的配方,也消失在曆史長河中,到了宋代,越窯已經大不如前。

越窯從建立到消亡,有著千年的曆史,而它的主窯口,一直位於江浙紹興,因此,稱呼它為元代之前南方最重要的窯口,毫不為過。

至於景德鎮嘛,那是元明清三代才開始大興的製瓷窯口。比曆史,越窯甩它幾條街。

因此,在南方,越窯瓷器居多,恰是實情。

最後還有幾件漢唐的瓷器,價值雖然不高,但作為高古瓷,很有研究價值。

這些瓷器中有斷代——元代瓷器官窯瓷器一件都沒有。這也與南方文人所發起的“元乃胡人,寧用民窯,不用胡器”的風氣,有直接關係。

元代的民窯瓷器,倒是有十幾件,可價值並不算高。

盧燦粗略核算,這其中大概能抽出一百來件,進入自己的收藏室,以後填充到博物館。至於其它的嘛,可以送上拍賣會,弄兩個“維德拍賣——瓷器專場”。

決心一定,他很快拿起筆,在瓷器這一欄中,再次畫出對鉤——打包。

他順帶著瞄了下一欄——金器一共五百七十七件。

金器並不是純金物件,而是泛指金屬器件。這裏麵種類繁多,花樣迭出。

第五桁架和第六桁架,全是金器,其中銅佛和銅菩薩,占比較重,足有兩百多件——越是身處苦難中的人,越希望能獲得佛祖保佑。

嗬嗬,看來自己的“維德拍賣——菩薩專場”的拍品也有了。

這些銅佛和銅菩薩,很多已經超出中華文化圈的範疇,更接近印度宗教文化——這些菩薩或者佛造像,不僅僅來源於漢人族裔,很多來自南邊本土。

這些銅造像,從蒲甘王朝到東籲王朝、到貢榜王朝,三個時期都有。佛造像種類繁多,盧燦對宗教造像,研究不深,他隻是檢查一遍,是否造假,是否到代。

其次是各類銅製香爐,合計一百多件,式樣繁多,鼎式香爐、鬲式香爐、奩式香爐、魚耳香爐、三足香爐盡皆有之。

其中以仿製宣德爐居多,有四十多件。盧燦挑出幾個,看了看款識,“琴書侶”“吳邦佐”“大明宣德年製”“玉清堂玩”都有。

“福老,這裏麵有正品宣德爐嗎?”盧燦放下手中的“玉清堂玩”款識的仿製品問道。

福老笑容有些澀,“這裏沒有正品,但有幾款還是比較珍貴的。譬如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