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反革命”罪的由來與(1 / 3)

“反革命”罪的由來與

特約專稿

作者:何誌明

在世界各國的法典中,“反革命”罪為中國特有。其起始緣由,就有鬧劇性質,而壽終正寢實為必然。

1926年開始的那場北伐戰爭,對中國政治走向影響至深。北伐軍在進入兩湖地區,力克重要關隘汀泗、賀勝二橋後,兵鋒直指華中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武漢。在北伐軍經過連番苦戰,攻下武漢三鎮中的漢口、漢陽後,卻在武昌遭到了守軍的拚死抵抗,北伐軍也付出了重大傷亡,而武昌城攻下後,北伐軍對於武昌守將劉玉春等人的審判則直接催生了中國司法史上的一個特殊罪名——“反革命”罪。

一、南與北血戰武昌

北伐軍進入兩湖地區後,麵臨的主要對手是有素能打仗之稱的吳佩孚。在北伐軍淩厲的攻勢下,吳佩孚寄予厚望的汀泗、賀勝兩橋失守,武漢岌岌可危,標誌著他在兩湖統治的終結。作為一代梟雄,吳佩孚並不甘心失敗,決定布置重兵堅守武漢。8月31日,吳佩孚在漢口召開緊急軍事會議,部署武漢防務。會議決定從華北調集重兵,死守武漢,還任命湖北督理兼第25師師長陳嘉謨為武漢防禦司令,陸軍第8師師長劉玉春為武昌守備軍總司令,並從北方抽調得力部隊增援。

但吳佩孚的部署尚未完成,北伐軍主力第四軍就已兵臨武漢城下,其派遣的便衣敢死隊,開始混入城內,武漢的國民黨人也在積極籌劃接應。北伐軍的另外兩支部隊第七、八兩軍也接近武漢,形成了三路大軍從東、西、南三麵包圍武漢的態勢。武漢附近發生戰事後,城內人心頗為驚慌,民眾均紛紛出城渡江逃避。如在漢口,市民們搬至租界寄存的行李堆積如山,其他物件更是不計其數。

武漢是武昌、漢口、漢陽三部分的總稱。武昌位於長江南岸,漢口位於長江北岸,漢陽位於長江和漢水交彙的三角洲上。武昌是湖北的政治中心,漢口是經濟中心。武漢三鎮中僅武昌有堅固的城牆,城高約二丈餘,城外有護城壕溝,水深沒頂。武昌城周圍約30公裏,有大小城門9座,武昌城內有蛇山俯瞰全城。城北靠長江,東有沙湖,南有洪山,西有南湖,城郊地勢平坦,是易守難攻的古城,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吳佩孚安排自己的大將劉玉春、陳嘉謨以1萬多重兵進行防守。此外,還有駐守漢陽、漢口的劉佐龍、高汝桐兩師,武漢上遊屯口和金口一帶的葉開鑫湘軍殘部等多方力量也予以配合呼應,防守力量非常強大。

在北伐軍抵達武漢城外當天,前敵總指揮部即在餘家灣車站召開高級將領會議,分析了當時敵我軍事形勢。與會者一致認為,攻取武漢“貴在速決”,不宜拖延,而武昌之戰最為難打。因此,會議決定將攻克武漢的主戰場定在武昌,決定由第四軍、第一軍第二師、第七軍第二師負責主攻武昌;第八軍負責進攻漢陽、漢口。9月3日,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乘專車到達餘家灣後,當即下令攻城,但經過北伐軍兩次強攻都沒有如意,而且將士傷亡慘重。9月4日晚上,首攻武昌宣告失利。

9月5日,蔣介石任命李宗仁為攻城司令,再次進攻武昌。蔣介石甚至還命令“武昌限於四十八小時內攻下”,並由葉挺的第四軍獨立團和第三十六團為攻城主力部隊。獨立團接受攻城任務後,立刻召集各營長開會,會上起初決定從全團挑選得力將士編成“攻城敢死隊”,但鑒於獨立團士氣特別旺盛,幾乎每個官兵都搶先爭取參加這個光榮隊伍,有些敢死隊成員甚至以抽簽方式決定。鑒於士兵的勇敢,會上決定不另組織“敢死隊”,而由團長葉挺指定一個建製營擔任。麵對這一榮譽,各營都爭著要擔任“奮勇隊”,葉挺最後考慮再三,決定由第一營擔任“奮勇隊”,營長曹淵擔任隊長。第一營成為“奮勇隊”後,全營戰士群情振奮,鬥誌倍增,紛紛留下遺書,以示必死的決心。這個壯舉在當時影響很大,以至在國民革命軍中和武漢百姓中都流傳著“古有抬棺出陣的故事,今有留書攻城的壯舉”的佳話。

9月5日3時,攻城正式開始。奮勇隊官兵扛著梯子及其他攻城器材,分別向指定的登城地點秘密前進。正當他們悄悄地摸到城根,隨即被吳軍發覺,他們以猛烈的火力射擊,還投擲一團團用棉花浸油的火球。奮勇隊員冒著槍林彈雨和火球架設竹梯,有數人在竹梯中間倒下,營長曹淵也壯烈犧牲。此次攻城非常慘烈,奮勇隊曾一度攻上城頭,與吳軍展開肉搏戰,由於吳軍火力嚴密猛烈,城牆太高,北伐軍登城的梯子實在太短,最終使二次攻城宣告失敗。

在久攻不下之時,蔣介石決定改變策略,開始對武漢實行長期圍困。他下令第四軍和第八軍的一部負責圍城,等敵軍彈盡糧絕時,再發起進攻。同時,他帶領李宗仁率第七軍趕赴江西,指揮北伐軍在江西的戰事,而以鄧演達代替李宗仁的北伐軍攻城司令職務。圍困武漢的北伐軍采取了先攻漢陽、漢口,徹底斷絕武昌外援的策略,決定先拿下漢口與漢陽,在勸降與武力強攻下,漢口和漢陽相繼被北伐軍攻克,接著北伐軍再下武勝關、平清關等地,迫使吳軍北退。特別是在北伐軍攻占了“鄂北天險”武勝關後,鎖住了吳軍南下救援武漢的通道,武昌城實際上已成甕中之鱉,而此時奉命死守武昌的守將劉玉春則堅持抵抗。

為了封鎖武昌,北伐軍在武昌城周圍遍布地雷,禁止郵件及交通往來。這樣,武昌城內的糧草逐漸不繼。為了補充糧食,劉玉春下令將城內米店關閉,以作軍糧,就連正覺寺數百僧人的儲糧也被查抄。無奈之下,城內居民靠糠麩、草根、樹皮、芭蕉心等充饑。在饑餓中不斷有人死亡,而街頭的流浪狗也“尋啃露屍,雙眼俱紅”,境況之慘,難以言表。

北伐軍也加緊對劉玉春部的宣傳攻勢,出動航空隊在武昌上空投擲勸降傳單,同時也攜帶炸彈轟炸吳軍陣地,炸毀其電台及蛇山炮台,給劉玉春的城防造成極大的威脅。9月17日,北伐軍武昌攻城軍的南湖軍事會議決定,趁敵糧盡、彈缺和兵疲之機,攻取武昌。第二天,北伐軍總部向守將劉玉春發出最後通牒:限24小時內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