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質量管理體係的建立(1)(2 / 3)

產品實現所包含過程的繁簡、多少完全取決於組織的產品特點,組織應根據自己的產品特點加以識別和選擇。

3.1.4測量、分析和改進

測量、分析和改進是質量管理體係形成“閉環”的最重要的一步。如果質量管理體係不能形成“閉環”,那麼組織就不能夠及時識別與發現產品實現、體係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是否實施、是否達到也就難以知道。為持續改進組織的整體業績,增強滿足質量要求的能力,給組織和顧客創造更高的價值,應不斷進行測量和分析,並對其中的不合格或不滿意的地方加以改進。測量、分析和改進主要包括:策劃、監視和測量、不合格品控製、數據分析、改進等要素。

組織應策劃所需的監視、測量、分析和改進過程,持續通過對顧客滿意度、過程和產品的監視與測量以及定期的內部質量管理體係審核,收集數據,並加以分析,確定改進機會,依照規定的程序實施糾正措施和預防措施,確保組織質量管理體係持續有效和整體業績的不斷改進。對監視與測量所發現的不合格品,必須按規定的程序對其進行識別和控製,以防止流入下一過程、非預期使用或交付顧客。

3.2建立質量管理體係的考慮

組織的質量管理體係要具有特殊性,就必須結合組織自身的特點進行建立。組織要建立起適合自身實際的質量管理體係,除了應遵循質量管理原則和質量管理體係的理論方法外,還應在建立的過程中認真考慮以下因素。

3.2.1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

1.相關方的概念

相關方是指與組織的業績或成就有利益關係的個人或團體。就質量管理來說,組織有5種基本相關方:

①顧客;

②組織的員工;

③所有者;

④供方;

⑤社會,即受組織影響的團體和公眾(包括代表社會的政府)。

2.為什麼要考慮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

由於相關方與組織有利益關係,因此他們對組織的業績和成就必然十分關注。當組織的行為影響了他們的利益時,他們就會站出來幹預,從而影響和製約組織的行為。

顧客是產品的接受者。為了獲得產品,顧客要支付購買費用。如果產品給顧客帶來的利益(使用價值)不能抵消其購買費用,顧客實際上就受到損害。如果顧客因產品質量低劣,造成了額外的人身財產損失,包括多支付了使用費用(如維修費),受的損害就更大。這樣,他就可能拒絕購買產品,使組織因產品賣不出去而難以為繼。組織隻有充分考慮顧客的需求和期望,並盡量給予滿足,才能贏得顧客,贏得市場。

員工是產品的生產者。他們支付了自己的勞動,理應得到相應的報酬。如果組織業績欠佳、虧損或者破產,他們就可能得不到所期望的報酬。除此之外,員工在得到承認、工作滿意、能力和知識的發展等方麵也有需求和期望。組織隻有關心員工的需求和期望,並盡力給予滿足,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的參與意識、能動性和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組織才會有戰鬥力和競爭力。而所有這些也與組織的質量管理有關。

所有者將資本投向了組織,期望得到回報。如果組織的質量管理混亂,產品沒有競爭力,績效差,他們就會采取措施給予幹預。最典型的幹預是轉移自己的資金投向,使組織陷入困境。

供方給組織提供“采購”產品,如果組織業績欠佳,不能及時支付“采購”費用,供方得不到回報,也會斷絕其對組織的產品供應。

社會與政府為組織提供了環境資源和自然資源,當然要求組織給予回報。如果組織的回報不能滿足社會和政府的需求與期望,社會與政府也會加以幹預。社會的需求與期望相當多是以政府的法律、法規形式加以體現的,而政府的法律、法規幹預往往更具有威力,組織不能不加以考慮。

3.2.2利益、成本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