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質量本位——製度+意識形態(1)(3 / 3)

這個發現改變了中國白酒發展格局,它對中國白酒業的影響,有人用蒸汽機發明帶來“工業革命”來類比。

瀘州老窖、五糧液等濃香型名酒的質量取決於酒醅發酵的窖齡。在老窖發酵的酒醅釀出的就是好酒。以瀘州酒為例,在達到一定窖齡的老窖發酵的原料釀出的成品,才能達到“老窖”品種質量要求,可以叫做瀘州老窖“特曲”。其他的產品隻能叫“頭曲、二曲、三曲”。因此計劃經濟時代,雖然濃香型受歡迎程度超過了清香型,但優質酒比例低,產量比汾酒低得多。80年代以前,無論是產量還是市場覆蓋麵,“汾型”酒絕對占主導。

茅台試點發現了瀘型酒主體香成分並且分離出己酸菌。70年代,己酸菌研究進一步突破,人工合成己酸乙酯香精成功。1988年,周恒剛主持了“北鬥計劃”,研究成功了“人工培育老窖”的新技術,瀘州老窖和五糧液等瀘型名酒生產的好酒率得到大幅度提高。這項技術迅速被全國許多酒廠引進,瀘型酒跨越數百年來隻出產於四川的界限,在中國遍地開花。與此同時,其他幾種香型還在繼續著艱難的主體香化學分析探索。因此,瀘型酒(1979年改稱濃香型)在極短時間內覆蓋全國,取代了汾型酒上百年來的第一大品種地位。

三、工程師和酒師

釀酒界公認,1964年~1966年茅台試點是以質量為中心,科學地總結傳統生產工藝的典範。在這次試點中,茅台酒廠黨委終於深刻領會了上級對茅台酒廠的期待,提出了“質量是一切工作的第一標準”的工作方針。重申了“三老”原則:老操作、老設備、老水分。也是在這次試點中,茅台酒廠提出了至今仍在執行的質量憲法:產量和質量發生衝突的時候,產量服從質量;效益和質量發生衝突的時候,效益服從質量。

季克良是21世紀茅台酒的掌門人,他也是茅台酒廠第一個發酵專業畢業的大學生。1964年從無錫輕工業學院畢業分配到茅台酒廠時,他說了一句話:“我們能做的就是慢慢看、慢慢琢磨,最少要先看10年。”

季克良的態度實際上代表了20世紀60年代以後中國發酵科學和發酵工業界對茅台酒的態度。

兩次茅台試點,讓白酒專家和行業決策部門認識到,要保持茅台酒的風味和質量穩定,隻有以原有工藝體係為根本,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技術的應用不能改造工藝,而隻能改進工藝。從此茅台酒的工藝技術和質量標準走上了一條的獨特的技術進步道路:先複古,後改良,工藝為體,技術為用。

50年間,如果沒有這種態度,茅台酒的命運很有可能和傳統戲曲一樣——先被時代革新,然後被時代拋棄。

以工業化標準看,茅台酒廠是一個落後的工廠。數以千噸計的生產用水靠工人用扁擔水桶挑,製曲車間的工人在夏季30多攝氏度的氣溫、接近40攝氏度的室溫下打著赤膊、用光腳踩曲。茅台酒的工藝特點是回沙重蒸,釀酒車間的工人靠背簍把幾千噸酒醅從三四米深的酒窖裏背出來,裝到酒甑裏去,一年反複8次。溶解力極強的白酒,被裝在用石灰、豬血、豆腐塗抹防滲的容器裏麵,用牛車轉運。

酒師製是燒坊的質量技術管理製度,酒師既是技術負責人又是生產負責人,還是質量負責人。1956年,在恢複傳統工藝的同時,上級任命了鄭義興、王紹彬、李興發三個酒師擔任副廠長,負責工藝、質量和生產現場管理。上級派來蹲點的輕工業部或省工業廳的技術幹部主要做一些了解記錄茅台酒工藝的工作。茅台酒廠1956年建立實驗室,僅有三個初中文化程度的練習生,連一個溫度計和酒精計都沒有,也不知道哪裏可以買,專門致函西南專賣局,請求代買。1960年,成立了研究室,主要任務是“對主品進行分析研究,向廠黨委和廠長提出研究報告;負責全廠的技術學習”,既無課題任務,也無技術權力。輕工業廳長期有兩個工程師蹲點茅台,工資由輕工業廳撥款給酒廠時一並按原單位標準撥下。但他們一般不介入工藝環節,主要工作是提供上級和國際市場需要的一些分析數據。

1961年,茅台酒廠第一次成立了技術科,楊仁勉被提拔擔任了副總工程師。但這個技術科基本不管生產工藝,和生產科、質量檢驗科三個部門之間一直權責不明,因此十幾年中間分分合合:1963年,成立質量檢驗科,副廠長李興發兼任科長,技術科被並入了質檢科。技術被局限於成品勾兌範圍;在1965年之前,沒有技術標準,工藝標準和質量標準在分工上由生產科掌握,實際由三個酒師副廠長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