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質量本位——製度+意識形態(2)(1 / 3)

在工程師指導下,三個練習生逐漸學會了測定水分和一部分物質成分。1960年,酒廠成立了研究室,工程師楊仁勉調到茅台酒廠,擔任了研究室主任。雖然基本不介入工藝環節,但工程師和酒師還是發生了一係列觀點衝撞。開始對產品進行理化成分測定。研究人員建議用溫度計來測量酒曲發酵溫度,把握發酵火候,用酒精計測量流酒的酒度。老酒師堅持憑經驗“腳踢手摸、靈活掌握”。

後來試點工作組建議把傳統的錫製天鍋改成冷卻管蒸餾器,卻發生了很大的爭論。老酒師認為祖師交代要少用鐵器,蒸餾器可能會影響酒質。雖然主張采用現代工業技術和設備的都是來自上級的技術人員,但在“新老之爭”中,上級指示,要先試驗再下結論。在1957年的合理化建議運動中,老工人沈鍾雨設計了一個半機械化的打曲機代替人工踩曲,受到了工人的歡迎,在上級的認可下運用到了工藝實踐。但後來經過應用,發現打出來的曲塊不如人工踩的均勻,影響好曲比例,上級又同意了改回人工踩曲。

在工藝能被理論解釋之前,甚至連運輸工具和容器都不輕易改變。出甑酒到酒庫、成品酒到包裝車間的運輸過程叫“轉酒”,1959年之前這個運輸靠的是人力車,“大躍進”時代產量提高了,雖然廠裏這時有了兩台嘎斯汽車,但因為搬動大,速度快,工廠領導決定還是用農業時代運輸方式解決問題。在仁懷縣的支持下,全縣的100多駕運輸牛車整建製移交給了茅台酒廠,專門完成轉酒的任務。成品酒庫的貯酒壇需要加蓋豬尿脬防止酒揮發,1960年,也許是豬尿脬供應困難,廠長鄭光先決定用一部分油紙代替。這個做法被人揭發,“四清”時候上級把它定性成“破壞茅酒傳統工藝”。

1964年開始的茅台試點,是茅台酒工藝標準化的一次突破,工作組中一批有著豐富釀酒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通過反複的試驗,試驗結果讓老酒師第一次接受了一些現代工業技術的觀念和工具。老酒師從願意使用溫度計和酒度計開始,不再反對進行一些工藝改進試驗。鄭義興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每天都要去生產現場看一看,他也要求工人要用溫度計量溫度。工藝初步定型以後,老酒師逐漸接受了現代工業的技術手段。酒師製和現代技術之間的張力消除了。工作組建立了茅台酒的技術標準,這是茅台酒工藝第一次用發酵工業技術體係來表述。經過十幾年的磨合,工業和傳統手工業、技術和工藝之間終於找到了比較穩定的結合模式:工藝為體,技術為用。

技術的應用最早是在動力環節用上電力和自來水,後來是用一些設備和工具,比如成品酒的轉運和灌裝。在試驗了一段時間後,轉酒的牛車改成了底盤低的小四輪汽車,灌裝設備也改造成了半自動化。

用技術改造工藝的第一次突破,是蒸汽烤酒。20世紀70年代成立的科研室建立了工藝試驗班。這個試驗班進行的主要試驗就是不使用傳統的煤火地鍋而是直接用蒸汽加熱酒醅。

在進行了幾個周期的試驗生產後,蒸汽烤酒的試驗數據無可挑剔,但要不要應用到車間生產?當時的主要領導劉同清和鄒開良到處征求意見。

在李興發和王紹彬兩個酒師副廠長都投了讚成票之後。1975年,部分生產車間告別了明火煤灶,開始使用蒸汽烤酒。

“文革”期間,大部分大學停辦,工廠辦起了工人勞動大學,這些大學搞“科學試驗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對原來的設備進行了很多半土半洋的改造。茅台酒廠的大學叫“721大學”,這個大學試製的灌裝生產線失敗了,但試製土行車解決酒糟上甑下甑的自動化問題取得了成功。從1978年開始,試用4年之後,行車抓糟的技術終於應用到了所有生產車間。

伴隨工藝體係的基本固定,技術管理體係也在20世紀70年代末穩定下來。1973年,質檢科分成技術安全和產品檢驗兩個科,單獨成立了科研室。科研室分設了微生物組、分析組、工藝試驗班。工藝試驗班開始進行工藝改進試驗研究,第一次有了為生產技術改進服務的課題。1978年技術安全科又改名為技術科,季克良擔任了副科長,開始介入工藝管理。身為廠裏學曆最高、科班出身的專業人員,季克良對茅台鎮的落後生活條件自然很不習慣。但對於茅台酒和老酒師,季克良的心裏卻是敬畏的。40年後,已經滿頭白發的茅台集團董事長、總工程師季克良說出了他當時的想法:“我們能做的就是慢慢看、慢慢琢磨,最少要先看10年。”

季克良沒有正式拜師,但在李興發領導下工作很多年。李興發的勾兌經驗和三個典型體理論的文字總結,就是季克良執筆的。在同時期的技術人員中,季克良是和老酒師溝通最深入、向老酒師學習最虛心的一個。季克良雖然受的是現代發酵理論的訓練,但他很早就摒棄了釀造技術專業界對中國白酒傳統技藝的優越感和征服心態,轉而用開放的心態探究茅台酒的奧秘,把研究的重點放在解釋茅台酒傳統工藝的獨特性上麵,在1991年發表的論文《為什麼離開茅台鎮就不能生產茅台酒》中,他係統地探究了茅台酒原產地特性的微生物生態係統。這個研究完全超脫了傳統的發酵理論。此時他已經“慢慢看、慢慢琢磨”了超過17年。1979年,技術科和生產科合並成立了生產技術科,季克良依然是副科長,從此“技術”終於和生產工藝緊密結合,技術、質量、工藝的管理體係也穩定下來。大學生季克良、中專生汪華等茅台酒廠的發酵專業技術人員,開始做酒師的助手,後來融合進了酒師製,當上生產科副科長、質檢科副科長。20世紀80年代以後,他們逐漸主導了工藝的標準製定和改進,做了酒師的領導,當上了正科長、副廠長、廠長,成為釀酒大師、評酒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