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轉型先進製造步伐的加快,珠三角的機器人應用熱潮湧動。一台貌不驚人的高速移動機器,連續運行,可以達到生產線上25個工人的勞動量。這是廣州中國科學院先進技術研究所精密工程研究中心研發的最新一代高速並聯機器人。如今在機器人研發領域崛起的“順德軍團”也令國際產業界刮目相看。
佛山市利迅達機器人係統有限公司是一家機器人自動化係統集成商,其工業機器人金屬產品表麵處理技術,包括打磨、拋光和絲光處理等工藝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分別在汽車裝飾、煲柄、水槽、家電家具和醫療用品等都有應用。因其在生產領域的先進性,利訊達的合作客戶迅速鋪開,美的、廣汽、等企業已經與其達成合作。
其機器人自動化焊接係統可實現0.3mm薄板的焊接,而最新研發的影像焊縫跟蹤係統可矯正產品來料位置偏差,精度達0.1mm。焊接速度是普通人工焊接速度4倍。該係統還可將24小時連續運行中的最優焊接參數記憶在程序中,使焊接品質最優化,避免焊接技術工差異引起生產和品質的影響。目前,像科達、廣鍛、伊之密等一批龍頭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引進大型智能成套設備,大大提高了加工能力,實現了柔性製造全智能管理,產品質量位居國內同業前列。
升級“智造”企業效益好
愛斯達服飾有限公司就是一家轉型智能製造的典型企業。據了解,愛斯達服飾通過名為“智能裁縫”的生產線,和遠程定製係統相連接,不僅可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服裝定製需求,還保證在72小時內收到成品。“智能裁縫”依據每個消費者身材特點定製,確保每一件衣服都合體,而係統提供的個性設計體驗,是一般購買途徑難以企及的。
一條“智能裁縫”生產線,相當於12人工作量,一日可製作2000件衣服。對於嚴重依賴密集勞動力的均安牛仔業而言,這將是一次重大突破。在生產成本高企的困境下,通過智能化手段節約成本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為企業所重視。如“智能裁縫”的激光裁切功能,隻需20秒即可精準裁剪出一條牛仔褲,比傳統手工快近24倍。先進的製造工藝加上一流的個性化時尚設計,愛斯達服飾備受青睞,經濟效益迅速翻番。
對於機器人的用工成本,廣州數控一位市場部負責人給記者算了筆賬:目前一台功能較簡單的2軸、4軸機器人的造價已經下降到10萬元/台以下,國產6軸機器人的價格低至13萬元/台。而現在國內一名製造業工人每年的薪金成本達到四五萬元。根據“十二五”規劃,如果實現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13%以上、職工工資增長15%的目標,這更將是一筆巨大的支出。
機器人可以24小時工作,每台機器人至少可替代3名工人,那麼不到1年即可收回成本。即使加上相關員工的培訓和設備維護費用,18個月即可收回所有投資。而機器人的使用年限通常為10年,因升級改造生產線而淘汰的機器人通常也能服役3年以上。
除了人工成本優勢,采用機器人生產還可大幅減小生產麵積。原先需要一個可以容納3000人的生產車間,現在隻需要一間可以容納1000人的廠房即可。通過工人與機器人的配合作業,產能甚至還能增加幾倍。
隨著中國向新型工業化轉型,數據顯示,中國工業機器人2005-2012年市場增長速度平均為25%,2012年國內機器人裝機量達到近2.7萬台,相較上年增長19.5%,而2011年比2010年增長了51%。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的預測,2013年增速預計達到15%-20%。
目前,順德擬在智能製造產業進一步發力,順德區經科局通報稱,順德區政府將在高新區規劃建設約5200畝“廣東智能製造產業基地”,打造全方位立體智能製造與機器人生產基地。區內企業如美的已在開展“機器換人”計劃,逐步提高人均勞動生產率。
2013年9月25日,廣東省工業機器人推廣應用產業聯盟成立大會召開。隨著這一聯盟成立,將圍繞加快廣東省智能製造的發展需求,落實推廣一批工業機器人應用示範項目,培育發展一批應用集成總承包企業,扶持壯大一批工業機器人製造與關鍵零部件龍頭骨幹企業。搶跑先進製造,引領先進製造,廣東已再次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