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廣東“搶跑”先進製造:機器人總動員(1 / 2)

廣東“搶跑”先進製造:機器人總動員

封麵故事

作者:黃征宇

中國製造業正遭遇史上最大的“成長的煩惱”。煩惱來自兩方麵,一是高端製造業,在美國“再工業化”戰略背景下,麵臨回流傾向;二是低端製造業,受製於中國人力成本上升、土地價格上漲和轉型升級需要,向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轉移。客觀應對這些現象,冷靜分析其原因,中國製造需重塑比較優勢。積極應對新一輪國際產業格局變化,向先進製造進軍,載托先進製造“中國夢”,廣東“搶跑”先進製造業已大步向前。

“順德智造”全國先行

改革開放以來,以珠三角地區為代表的中國,通過承接第三次國際產業轉移,成功切入全球價值鏈,承擔其中的加工組裝環節,迅速發展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代工製造平台,造就了高速發展的外向型經濟。

地處珠三角西岸的佛山市順德區無疑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從順德北滘鎮沿著105國道向容桂方向前行,美的、格蘭仕、科龍3家中國家電巨頭依次排開。圍繞著這些產銷達數百億乃至千億的企業,105國道順德段雲集著幾千家家電生產企業,也因此成為了世界著名的家電產業帶,工業產值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0億元上升到超過5000億元。

然而,就是這樣巨大的產值依然無法擺脫處於全球產業鏈最底端的“命運”,和整個“廣東製造”一樣隨著國際貿易環境的惡化、人民幣彙率升值,順德作為珠三角發達地區的要素稟賦優勢已經消失殆盡,原材料、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土地、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已接近極限,以要素為投入的粗放型增長方式開始碰到了“天花板”。

“製造業是順德產業的根和魂。”佛山市委常委、順德區委書記梁維東表示,如果沒有製造這一底部,也不可能有微笑曲線的兩邊,順德將麵向新型工業化轉型升級發展,推動製造業從過去“以量取勝”向“質量並舉”、“以智取勝”的方向轉變。

為此,順德明確以“市場導向、順德智造、高端延伸”三大理念,來帶動傳統製造業由勞動密集型製造逐漸向智能製造方向轉變。

而借助全國唯一“裝備工業兩化深度融合暨智能製造試點”的東風,順德著力強化機械裝備行業在產業信息化、智能化進程中的龍頭作用,大力發展智能裝備製造業,推動“順德製造”走向“順德智造”。

近兩年來,順德在智能裝備、智能生產、智能產品、智能服務、智能載體等方麵取得了新的進展。其中,順德智能裝備產業增長速度快,科達、廣鍛、豐凱機械、永豐機械等一大批機械裝備企業向智能化、全自動、精密、數控方向發展,並成功挖掘出利迅達、嘉騰、鼎峰等 10多家“智能裝備”生產企業。據統計,2012年全區智能裝備產業工業產值達837億元,同比增長21.7%。

通過實施智能製造,順德開始湧現出一批“智慧工廠”、“無人車間”。例如,美芝製冷、美的暖通、新寶電器等企業紛紛采購工業機器人逐步替代人工生產。同時,企業研發設計智能化,智能產品研發加快。億龍電器、SKG等企業利用信息化手段縮短產品設計周期,實現市場快速響應;瑞德電子研發智能家電控製芯片、格蘭仕研製物聯網控製和雲智能微波爐等,推動產品向價值鏈高端跨越。

1個機器人頂25個工人

作為廣東三大機械裝備生產基地之一,順德機械裝備製造業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陶瓷機械、木工機械、鍛壓機械、塑料機械為主導的產業特征,四者分別占廣東市場份額的90%、60%、40%和30%,在廣東處於領先地位。在這當中,陶瓷機械、鍛壓機械和塑料機械裝備已逐漸向智能化、網絡化、精密化方向發展,從以往的單機操作、單功位、低速、安全性能較差向成套數控、多功能、全自動轉變。龍頭企業如科達、廣鍛,通過技術改造、引進大型智能成套設備,大大提高了加工能力,實現了柔性製造全智能管理,產品質量位居國內同業前列。

目前轉型智慧工廠已成潮流,順德區內大中型企業逐步推進生產過程自動化,利用計算機輔助製造技術和工業過程控製技術實現對產品製造過程的自動控製和柔性化,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成品率。如國內小家電龍頭企業新寶電器就通過BI、OSM、ERP、PLM等軟件係統,將先進仿真係統、自動化數控加工中心、自主開發數字化檢測平台和100餘條新型推板全自動生產線進行了整合,實現全數字化產品設計與零部件生產自動化應用結合,加速產品創新,縮短新品上市時間,有效提高生產效率。

作為我國建陶裝備行業的龍頭企業,科達機電在單機產品和整線綜合自動化技術相關的領域進行了大量現代化技術改造工作,實現數字化工廠,無圖紙操作。同時該企業還聯合開發了電子配料DCS係統、燒成窯爐DCS係統,並運用西門子 Profibus現場總線和TeleService對全自動液壓壓磚機進行遠程監控與維護。而木工機械企業威德力也與中科院順德育成中心聯合開發了“木工智能曲線鋸床”、“集成材自動化生產線”等項目,集成精密製造技術及相關技術、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網絡技術等,能夠監控,診斷和修正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偏差,並且能為生產提供最優化的方案。這些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產品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了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控製水平,提高了產品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