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虛擬企業對四大會計假設的影響(1 / 3)

淺析虛擬企業對四大會計假設的影響

觀點

作者:吳濤 張秋 王偉

摘要:在網絡經濟時代,虛擬企業應運而生,企業的組織模式、管理理念、生產經營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革,突破了傳統企業界限,擴展了企業的內涵及外延。而現行會計準則主要是針對傳統的實體企業而製定,會計假設並不完全適用於虛擬企業。本文從傳統財務會計假設四方麵進行分析,針對虛擬企業特點,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虛擬企業 會計假設 影響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經濟一體化,企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虛擬企業作為新型的企業形式,受到更多人的關注。虛擬企業的經營理念、組織結構、信息處理方式等均發生了變化,對傳統的會計假設產生了一定的衝擊。

一、虛擬企業的概念及分類

(一)虛擬企業的概念及特征

目前關於虛擬企業仍沒有統一的定義,在現有文獻中常出現與虛擬企業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比如虛擬公司、虛擬組織、動態聯盟、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網絡組織等。筆者認為虛擬企業是為了抓住某一市場機遇,由具有核心能力的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運用網絡技術,共享資源、共擔風險,為實現預定的目標進行協作的臨時企業聯盟。

虛擬企業是為了抓住某一市場機遇,以知識為導向,以顧客為中心,依靠高新技術,依靠協議和企業間的信任組成的臨時聯盟,其組織結構與運作模式具有新的特征。第一,暫時性和動態性。虛擬企業組建的前提為某一市場機遇,不同企業為了共同的目標結成聯盟,當目標實現,市場機遇消失時,便自行解體,可能是臨時的,也可能為長期的。虛擬企業的合作夥伴、任務、組織結構等都不確定,動態性能夠快速對多變的市場環境做出快速反應。第二,以信息技術、信息網絡為支持。虛擬企業空間上無形,可能分散在不同地域,要求企業短時間內獲得信息並快速傳遞,業務的交流都是通過互聯網、企業內部網等網絡信息技術。第三,優勢互補。虛擬企業各成員具有獨特的核心能力,將劣勢功能有效外部化,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資源,區別於實體企業的功能完整化。

(二)虛擬企業的分類

虛擬企業具有不同的組織形式,如虛擬銷售、虛擬辦公、網絡公司等,其基本形態可分為組織機構虛擬的企業和功能與資源能力虛擬的企業。組織機構虛擬企業沒有有形的結構,通過信息網絡和契約關係將相關的、分布於不同地方的資源聯結起來。如軟件、谘詢業、網上銀行等。功能虛擬型企業外觀上具有完整的企業功能,但企業內部並沒有完整執行這些功能的相應組織,企業僅保留了自己核心功能,這類企業才真正是虛擬企業的精粹和核心。基於價值鏈考慮,虛擬企業可以為整個價值鏈的聯盟體,也可以為子價值鏈上部分相關企業的組合。

二、會計主體假設

會計主體,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範圍。會計信息係統所提供的信息要嚴格限定在每一個經營或經濟上獨立或相對獨立的主體之內。會計主體明確是會計確認、計量、報告的重要前提條件。

虛擬企業依賴網絡信息技術,突破地域界限,空間範圍模糊,使會計主體不再局限於物理空間,擴大了會計主體的外延,而且具有動態性和不確定性。傳統假設理論基礎為資源控製論和義務承擔論,會計主體為有形實體,具有穩定性。虛擬企業使會計主體的合理性發生了動搖,會計主體呈多元化發展,提出了新的假設。有學者提出會計主體是多重權益主體假設,包括債權人權益(銀行、商品及勞務供應商)、職工權益、政府權益、投資人權益。多會計主體問題在網絡時代之前就已經存在,其實質上是多個會計子體的集合,仍然可以視作一個會計主體。會計主體在空間上是具有極度伸縮性,可以為若幹法人實體,由此可見,多重權益主體並沒有突破傳統會計主體假設的內涵。經濟利益相關的聯合體假設理論基礎為共同經濟利益論,擴展了原有的會計主體假設範圍,將虛擬企業包括在內,但是非營利組織不以盈利為目的,這一假設無法將其涵蓋在內,顧此失彼。相對會計主體假設僅僅是形式上有所變化,傳統會計主體已具有雙重性,從實質重於形式原則思考,相對會計主體假設也沒有突破傳統會計主體假設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