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新生進行係統專業教育。可以編印會計專業新生《入學教育手冊》,使學生了解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會計專業的崗位麵向和課程體係,使其在今後的學習中有的放矢,心中有數。入學伊始,也可組織學生集體到單位參觀學習。同時,可開設《企業管理基本知識》、《經濟學基礎》等選修課等課程,增強學生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感性認識。
(二)重視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式教學可運用設問、比較、類推以及示範等方法,將啟發式教學方法貫穿始終。問題導向法需要教師事先將複雜的、有意義的問題設置到教學環境中,引發學生思考並共同解決問題。如,在講授《會計學基礎》時,每節課可設計3至5個問題,並做出板書。如在講授票據時,提出“現金支票和轉賬支票有什麼不同?”,“商業承兌彙票和銀行承兌彙票有什麼區別?”,“銀行彙票適用於什麼樣的條件?”等,又如,提出了“會計對象、會計要素、會計科目和會計賬戶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等問題,將前後有關章節的知識點進行串通,通過比較加深了記憶。
(三)提倡采用課堂分組演示,由學生做出章節小結。將全班學生分為4至5個學習小組,圍繞所學內容由教師設定討論題目,也可以由小組自擬,將討論結果演示彙報,時間一般在5至10分鍾,根據演示彙報的質量進行評價,計入學生個人形成性成績。同時提倡由學生個人對每一章節內容作小結,訓練學生的總結能力。
(四)提高案例教學的真實性。案例的選擇應具有典型性和現實性,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目前,應將個別的案例和完整的案例相結合,突出完整案例的選用;將製造業的案例和流通業的案例相結合,突出製造業的案例。但現有的教材極少介紹流通企業的生產經營業務,可能影響學生畢業後的工作。
(五)運用角色扮演等方法,把握好課程實訓的各個環節。課程實訓分為分項目實訓和綜合實訓。應在講授基本知識和方法的基礎上,安排40%左右的課時進行課程實訓,使學生進入實際工作情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在實訓環節,可以嚐試角色體驗法,讓學生分別扮演經辦人員、製單、出納和記賬等角色,模擬會計業務處理程序,使學生掌握憑證的傳遞程序,熟悉相關業務部門之間的聯係,對每一次實訓作業評定成績並納入成績。
(六)聘請企業兼職教師任課,定期舉辦會計學術講座。聘請企業教師任課是改善師資隊伍結構的重要舉措。應從企業聘任責任心強、業務素質高、熱愛教育的兼職教師,由於他們具有豐富的會計工作經驗,講授課程會更加貼近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請會計界專家或者校友來校講座,介紹他們對於會計學術問題的見解,當前會計工作中的難點、熱點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強學生的專業素養。
(七)定期舉辦會計技能競賽,以比賽促進教育。樹立以賽促學、以賽促教、賽育互動的教育理念,可以起到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水平的作用。
(八)切實發揮校外實習基地的作用,達到頂崗實習的目的。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門協調,通過簽署實習協議書、設立冠名班等形式,明確單位和實習人員的責任和義務,密切校企合作關係;要求實習學生認真遵守實習單位的各項規章製度,保守商業秘密。在校企雙方的緊密合作下,完成頂崗實習的任務。
(九)加強係部(班級)文化建設,培養學生的職業理念。通過舉辦專業演講會、文化長廊建設等形式,培養學生會計人的職業理念,培養學生遵紀守法、廉潔自律的職業道德,誠實守信、嚴謹客觀的工作態度,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
以上教學方法的改進,還需要結合良好的學生成績考核評價製度,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