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改進《會計學基礎》課程教學方法的探討
財會教育
作者:石振河
摘要:《會計學基礎》課程在會計專業課程體係中占基礎地位,對專業課程的學習具有重要影響。本文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學生文化素質不高、學習興趣不濃、實踐能力差、教師教學方法不夠靈活等情況,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找出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該課程教學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高職院校 會計學基礎 教學方法
一、高職院校《會計學基礎》課程的性質和內容設計
《會計學基礎》課程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屬於職業能力必修課,是該專業主幹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本課程培養目標是使學生熟練掌握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具備處理會計業務的基本技能,形成利用會計信息進行基本分析的職業能力,能夠達到會計人員上崗標準。該課程也是會計人員從業資格的考試課程,因此,該課程內容的設計,應在會計專業所涵蓋的崗位群進行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的基礎上開設。從目前情況來看,該課程內容應當涵蓋會計主管、出納、固定資產核算、材料物資核算、工資核算、成本核算、收入、利潤核算、資金核算、總賬報表和稽核等會計崗位的業務。此外,還應該結合會計從業資格標準來設計教學內容。
二、高職院校生源的基本特點
高職院校的生源主要是通過普通高考招收的高中畢業生。以山東省為例,近幾年高職院校投檔錄取資格線均在180分,因專業不同,高職院校錄取平均分在350-450分之間。會計專業女生一般占到80-90%左右。這些學生經過高中階段的係統學習,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但總體來看,學習積極性不強、學習成績較差、學習方法不夠得當、學習效率較低等情況比較常見。據調查,高考報考誌願時至少有30%的學生沒有結合自己的學習興趣而報考了會計,因此大部分學生報考帶有一定的盲目性。這樣,就造成了學生入校後缺乏學習興趣,從而造成學習效率不高,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三、《會計學基礎》教學效果調查情況
2012年12月,筆者對山東省某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部分學生組織了關於《會計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現狀的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了300份問卷,調查對象為2012級新生,對當前《會計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評價為:56%的被調查學生認為“基本滿意”,28%的學生認為“比較滿意”,7%的被調查學生認為“很好”,10%的學生認為“不太滿意”。這說明高職院校《會計學基礎》教學方法還有待改進。
四、《會計學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學生對《會計學基礎》課程的基礎地位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有的院校在新生入學後重視對新生的法製紀律教育而忽略了專業教育,以至於學生入學後缺乏對專業的認識和了解,對今後開什麼課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不夠清楚。二是學生缺乏企業實踐經曆,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感性認識較差,對會計崗位的設置及其業務關係知之甚少。這對學習生產經營過程的會計核算等內容帶來一定困難。三是有的教師教學方法不夠靈活,不能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率不高。課堂是實施教學的主要場所,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習質量的前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從興趣入手,則會事半功倍。四是學生缺乏會計職業觀念(如會計職業道德、會計職業習慣等)和會計思維方法(如數字概念、平衡的概念等),學習不夠深入,動手操作能力差。五是校外實習基地的作用發揮不夠,有的形同虛設。鑒於實習單位財務、會計信息的保密性,許多單位不願意接受會計專業的學生實習。
五、改進《會計學基礎》課程教學方法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