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 財務綜合分析的意義
前文介紹了酒店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盈利能力以及發展能力各種財務分析指標,但單獨分析任何一項財務指標或一張會計報表,都難以全麵評價酒店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這就需要采取科學方法,將各財務指標有機地聯係起來,進行係統分析,才能對酒店的財務狀況進行綜合分析。
所謂財務綜合分析,就是將酒店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發展能力等方麵的分析納入到一個有機的分析係統之中,全麵地對酒店財務狀況、經營狀況進行解剖和分析,從而對酒店經濟效益做出較為準確的評價與判斷。
8.3.2 酒店財務綜合分析的方法
財務綜合分析的方法有多種,如杜邦財務分析體係、沃爾評分法、雷達圖分析法等。以下僅介紹杜邦財務分析體係與沃爾評分法,杜邦財務分析體係在酒店財務分析中較為常用。
8.3.2.1 杜邦財務分析體係概述
杜邦財務分析體係(簡稱杜邦體係,the DuPont System)最早由美國杜邦公司使用,故名杜邦分析法。這種分析方法利用幾種主要的財務比率之間的關係來綜合地分析企業的財務狀況,是一種用來評價公司贏利能力和股東權益回報水平,從財務角度評價企業績效的一種經典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將企業權益淨利率逐級分解為多項財務比率乘積,這樣有助於深入分析比較企業經營業績。現以ABC酒店為例,說明杜邦體係的內容。
8.3.2.2 具體分析應用
權益乘數表示酒店的負債程度,反映了酒店利用財務杠杆進行經營活動的程度。資產負債率高,權益乘數就大,這說明酒店負債程度高,酒店會有較多的杠杆利益,但風險也高;反之,資產負債率低,權益乘數就小,這說明酒店負債程度低,酒店會有較少的杠杆利益,但相應所承擔的風險也低。權益乘數的計算公式為:
權益乘數1÷(1-資產負債率)
公式中的資產負債率是指過去全年的平均資產負債率,它是酒店全年平均負債總額與全年平均資產總額的百分比。
可以看出,決定權益淨利率高低的因素有三個方麵:營業淨利率、資產周轉率和權益乘數。當權益淨利率發生變化時,可以溯源於具體影響原因。
營業淨利率反映了酒店淨利潤與營業收入的關係。提高營業淨利率是提高酒店盈利的關鍵,而提高這個比率的兩個主要因素是擴大銷售規模、降低成本費用。
資產周轉率揭示出酒店資產實現銷售收入的綜合能力。對資產周轉率進行分析,需要對影響資產周轉的各因素進行分析。除了對資產的各構成部分從占用量上是否合理進行分析外,還可以通過對流動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等有關各資產組成部分使用效率的分析,判斷影響資產周轉的主要問題出在哪裏。
權益乘數主要受資產負債比率的影響。負債比例大,權益乘數高。
杜邦分析法的作用是解釋指標變動的原因和變動趨勢,為管理層決策提供依據。
假設ABC酒店2007年權益淨利率為22.56%,有關數據如下:
權益淨利率資產淨利率×權益乘數
2007年22.56 16%×1.41
2008年21.36 15.19%×1.41
通過分解可以看出,2008年較2007年權益淨利率下降了1.2%,其原因並非資本結構的變化(因權益乘數沒變),可能是酒店資產利用效率或成本控製出現問題。
同理,可以對資產淨利率進一步分解:
資產淨利率營業淨利率×總資產周轉率
2007年16 13.5%×1.19
2008年15.19 12.2%×1.24
通過分解可以看出,2008年較2007年資產周轉效率提高,說明資產使用效率提高,但由此帶來的收益不足以彌補銷售淨利率下降造成的損失。如果需要了解銷售淨利率下降的原因是售價太低、成本太高還是費用過大,則需進一步對指標進行分解。
此外,通過與本行業平均指標或同類企業對比,杜邦體係有助於解釋變動的趨勢。
假設W酒店是一個同類酒店,有關比較數據如下:
資產淨利率營業淨利率×總資產周轉率
ABC酒店:
2007年16 13.5%×1.19
2008年15.19 12.2%×1.24
W酒店:
2007年16 13.5%×1.19
2008年15.19 13.81%×1.10
兩個酒店的利潤水平的變動是一樣的,但通過分解可以看出原因各異。ABC酒店是成本費用上升或售價下跌,而W酒店是資產使用效率下降。
應該指出,杜邦分析法是一種分解財務比率的方法,而不是另外建立新的財務指標,它可以用於各種財務比率的分解。其關鍵不在於指標的計算而是對指標的理解和運用。當然,杜邦分析法也存在不足之處,其主要缺點是不能反映企業的成長性。
8.3.2.3 沃爾評分法
財務狀況綜合評價的先驅者之一是亞曆山大·沃爾,所以,綜合評分法又稱為沃爾評分法。沃爾在20世紀初出版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財務報表比率分析》中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數的概念,把若幹個財務比率用線性關係結合起來,以評價企業的信用水平。他選擇了7種財務比率,分別給定了其在總評價中占的比重,總和為100分。然後確定標準比率,並與實際比率相比較,評出每項指標的得分,最後求出總評分。
沃爾評分法從理論上講,有一個弱點,就是未能證明為什麼要選擇這7個指標,而不是更多或更少些,或者選擇別的財務比率,以及未能證明每個指標所占比重的合理性。這個問題至今仍然沒有從理論上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