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別讓會議控製你:會議舵手的溝通技巧(1 / 3)

開章明義:會議溝通,打造團隊協作平台

領導是會議的“舵手”,要隨時把握、駕駛好會議之舟,啟發引導大家,始終遵循會議既定的議題、日程,進行充分地研討,才能如期達到預想的目的。這就要求領導必須使與會者充分了解議題。開始就要講明會議共有哪些議題,怎麼個開法,有哪些要求,與會者要承擔什麼任務等諸多環節,無論哪個環節處理不好,都會影響會議的效果。有效地主持好會議,是領導說話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麵,也是領導的一項基本功。

在我們的工作過程中,會議可以說是一項最經常的工作。

一項調查表明:大多數管理者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用於開會,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用於旅途奔波。有感於繁重不堪的會議邀請,萬科的總裁王石曾經說過一句很形象的話,他說:“我如果不是在開會,就是在去往下一個會議的路上。”

“會議溝通”是一種成本較高的溝通方式,溝通的時間一般比較長,常用於解決較重大、較複雜的問題。

如下的幾種情境宜采用會議溝通的方式進行:

1.需要統一思想或行動時(如項目建設思路的討論、項目計劃的討論等);

2.需要當事人清楚、認可和接受時(如項目考核製度發布前的討論、項目考勤製度發布前的討論等);

3.傳達重要信息時(如項目裏程碑總結活動、項目總結活動等);

4.澄清一些謠傳信息,而這些謠傳信息將對團隊產生較大影響時;

5.討論複雜問題的解決方案時(如針對複雜的技術問題,討論已收集到的解決方案等)。

雖然大家都很了解會議所帶來的資源、人力、物力的巨大耗費,但人們也不得不承認,會議是一種很有效的溝通手段,因為麵對麵的交流可以傳遞更多的信息,尤其是很多需要各部門協作的工作,就更是需要會議的紐帶來協助運作。

你在會議溝通活動中是否具有以下行為要點?

你的會議溝通表現是√否×

1.總是在會議開始前3天就已經安排好了會議的日程並將該議程通知到每位與會者。

2.當與會者詢問議程安排時總是回答:“還沒定呢,等通知吧”。

3.對於會議將要進行的每項議程都胸有成竹。

4.會議開始前半小時還在為是否進行某幾個議題而猶豫不決。

5.提前將每一項會議任務安排給相關的工作人員去落實,並在會議開始前加以確認。

6.臨到會議開始前才發現還有一些會議設備沒有安排好。

7.預先擬定邀請與會的人員名單,並在開會前兩天確認關鍵人士是否會出席會議。

8.自己也記不清邀請了那些人出席會議,會議開始前才發現忘了邀請主管領導參加會議。

9.會議時間安排恰當,能夠完成所有的議題。

10.會議總是被一些跑題、多話者幹擾,難以順利進行。

11.會議室布置恰當,令與會者感覺舒適又便於溝通。

12.會議室擁擠不堪,令與會者感覺不快,大家都盼望著早點結束會議。

以上12個問題,可能是你的會議溝通活動中常見的表現,你如果選擇了題號是單數的行為表現,請給自己加上一分;你如果選擇了題號是雙數的行為表現,請給自己減去一分。最後看看自己的總分吧!

3~6分:你的會議溝通技巧是值得稱道的。

0~3分:你的會議溝通技巧也還不錯,但需要進一步改進。

低於0分:你的會議溝通技巧真不怎麼樣,趕快努力吧!

專家點撥

成功主持會議的八大準則:

很多領導都認為,會議隻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主持會議很容易。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要真正主持好會議,充分調動與會者的積極性,達到預期效果,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其中,哪一項應由與會者在會上做出決定;哪一項隻需聽一聽與會者的意見,以便進一步補充;哪一項隻是告知性地打打招呼,介紹一下情況,暫不討論;哪一項與會者必須和上級保持一致,隻研究怎麼協調行動等等。而要與會者聽得明白,那麼,主持會議的領導者就必須講得清楚,把會議的目的、要求、內容諸項一一交代給大家,層次要清晰,邏輯要嚴密,表達要準確,中心要突出。切不可主次不分,輕重不分,內容龐雜,使聽眾不知所雲,無所遵循。因此,要做好工作會議的主持,領導者需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會議要準時開始

這是主持會議人最容易貫徹的一條原則。而由於種種曆史原因,又是難於貫徹的一條。人們由於缺乏會議意識,有的是覺得會議不重要,9點通知10點到;有的是為了顯示身份,如張天翼創造的著名典型:華威先生為了與眾不同,故意姍姍來遲。

在這種情況下,領導應以身作則,這樣才能使會議有個良好的開端,也是提高會議效率的第一步。

2.聲音洪亮,語調多變

領導者在會議上講話,要讓自己說出的每個字、每句話都傳到與會者的耳朵裏,這是最為基本的要求。我們說話的聲音洪亮,不光是指音量,還包括說話應該有力度,吐字清楚,節奏感強。能在聲音中表現出領導的自信以及奮鬥的力量。領導講話如果聲音有氣無力,語調平鋪直敘,就顯得缺乏活力。領導者通過語調的變化,能表達出豐富的思想情感和觀點,使與會者在思想情感上產生一種共鳴,使自己的講話有較強的感染力、震撼力。莊重、嚴肅的會議,要求語調平緩、穩重;歡快、輕鬆的會議,要求語調輕快、隨意。

3.務必讓每個與會者都發言

務必讓每個人都參加討論,參與決策。如果你知道某個與會者喜歡發表會後議論,設法讓他在會上發言,明確表態。這樣,會後他再也不能說不同意了。這點要取得其他與會者的配合。這是一種領導藝術,這種領導藝術能節省許多開會時間。開會時私下交談隻會引起衝突和不和。主持會議者不能允許任何人把會議分裂成一個個小組討論會。應使所有與會者都能聽到每個人的發言。如果竊竊私語者繼續存在,可以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他身上,和藹地請他把所講的告訴大家。

4.應付分歧意見

對分歧不要視而不見,也不要設法回避。承認分歧,並提請與會者注意。把分歧意見公布於眾,供與會者進行明智的選擇。可以問爭論的雙方:“你到底站在哪一方?”然後再問:“你為什麼采取那個立場?”最後問:“你建議我們應做些什麼?”這樣,他們堅持自己觀點的強烈度就會減弱。

5.防止“冷場”

一發現要出現“冷場”,立即用評論、提問或解釋的方法,鼓勵大家繼續討論。要知道與會者發表的意見逐步減少,意味著他們對處理問題的緊迫感和能力也隨之下降。

6.經常歸納提醒

開會時往往有這種情況:有時大家意見比較集中,而會議主持人卻不能及時總結,提請大家轉入另一項議題,出現了冷場,拖延了時間;有的在征求大家意見時,有的人一聲不吭,有的人翻來覆去,談不到點子上,越扯越遠;也有時人們爭論不休,互不服氣。

歸納是向大家報告會議進展情況的一種技巧。主持人也可以把分歧意見進行歸納,以提請與會者注意。否則,不同意見在討論中會被忽視。如果到會議結束時才冒出來,會使大家感到沮喪。

7.注意掌握說話的分量和分寸

語言的分量是由詞義和態度兩個主要因素構成的。詞義是指語言的本意,態度是指表達時所持的表情和情緒。比如,主持會議的領導,要批評下級人員的工作差錯或較大的失誤,這裏就有個分量問題。如果是個別的、一般性的差錯,而批評的分量過重,未免有小題大做之嫌,本人不服氣,大家也不滿意。如果是較大失誤,而批評分量過輕,既達不到教育本人的目的,又給大家一種袒護當事人、文過飾非之感,不能使聞者足戒。這也是“度”的一種要求。

當然,不做具體分析,以理服人,而是無限上綱,亂扯一通,也不會有好效果。因此,根據問題的性質、程度,在講的時候,就有一個輕重之間怎樣才算適宜的分寸問題。

分寸是衡量語言分量的尺度。而要把握好分寸,一是注意詞意上的細微差別,尤其是同義詞、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二是注意態度和語調的區別,這種分寸也是會影響到分量的。我們的目的是,既要弄清問題,又要教育同誌。指出問題的嚴重性,進行嚴肅地批評,不一定非要高門大嗓、聲色俱厲。語言尖刻,態度粗暴,甚至出口傷人,以挖苦、諷刺、嘲笑人為快事,必定造成對方的反感和抵觸,不利於問題的解決,也不利於團結。

8.會議要適時而止

會議議程一經發出,不要更改,不要超過規定的時間。如果會議程序拖延了,要立即采取行動。明確告訴大家,要在規定的時間內開完會。此舉最得人心。

技巧1:精彩開場,先聲奪人

[經典回顧]

精彩開場,能把參會者的注意力很好地集中到會議中來。好的開場白主要有三條:

一是直接點題,提綱挈領,要言簡意賅地把會議的內容、主題講清楚。

二是借題發揮,調動全場的情緒,營造適宜會議開展的氣氛,使與會者興奮起來。

三是運用富有啟示性、誘導性的語言,引導全場迅速進入境界,讓與會者集中精力。

明快生動的開場白給人的印象是深刻的,能起到先入為主、吸引聽眾的效果。精彩的開場白往往能像磁鐵一樣緊緊地吸引住聽眾,提高整個會議的調子和節拍,增強他們對會議的興趣。正如俗話所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開場白最多不超過一分半鍾,拖泥帶水的開場白會削弱解決問題的緊迫感,使會議剛開始就麵臨失敗。

開場白既要把開會目的講明,又要把重點點出,使與會者有思想準備,為領會會議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又不能三言兩語,草草了事,意不明,言已盡,給人以茫然之感,使與會者不明白會議的議題,失去對會議的興趣。好的開頭可以一下抓住與會者的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吸引人們繼續聽下去。就像看一部引人入勝的電影,開始就興味盎然,人們自然急於了解下麵的情節。

開場白還要盡量避開那種陳舊死板、千篇一律的格式。要根據會議的實際或講形勢,或道特點,或提要求,或講別處的此時此刻,總之要因境製宜、靈活構思、巧妙設計,讓與會者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你精心設計的“圈套”。

主持人的任務是把問題清楚全麵地向大家攤開。他還需講清解決問題的迫切性,以促使大家立即行動。

開場白要陳述的內容,包括會議的背景、主題、目的、意義、議程和開法,其語言要簡明扼要、條理清晰、語調和表情都要與會議氣氛協調一致。

[案例分析]

約翰·沙維祺是美國百萬圓桌協會的終身會員,是暢銷書《高感度行銷》的作者,他曾被美國牛津大學授予“最偉大的壽險業務員”稱號。一次他打電話給一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強森先生的開場白如下:

約翰·沙維祺:“哲學家培根曾經對做學問的人有一句妙語,他把做學問的人在運用材料上比喻成三種動物。第一種人好比蜘蛛,他的研究材料不是從外麵找來的,而是由肚裏吐出來的,這種人叫蜘蛛式的學問家;第二種人好比螞蟻,堆積材料,但不會使用,這種人叫螞蟻式的學問家;第三種人好比蜜蜂,采百花之精華,精心釀造,這種人叫蜜蜂式的學問家。教授先生,按培根的這種比喻,您覺得您屬於那種學問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