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區域經濟增長及其發展特征(3 / 3)

3、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區域環境得以改善

改革開放後,政府的資本流入新能源、軌道交通以及原材料的研發方麵。“十一五”時期,工作的重點放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我國的交通運輸網絡初具雛形,新修建公路36.5萬公裏,新修建鐵路達八千公裏,自然環境和生態的維護方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政府的重要生態項目都順利開展,廢氣等排放量大幅降低,空氣質量得到提升。一些環保、綠色、新能源等產業迅猛發展,自身的資源優勢逐步體現在經濟發展方麵。社會事業也成效顯著,“兩基”計劃全部落實,人們的基本生活有了更多的保障,生活質量有了提高。城市人均收入比2005年上漲五分之四,人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長期以來,基礎設施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頭戲,經曆了35年的市場經濟的探索,我國的區域經濟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生產效率提升,產業轉型,第一產業轉向二三產業,市場經濟體係基本完善,我國經濟有了很大改觀。

4、編製規劃統一市場,明確改善區域條件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下,全國的統一大市場,不僅僅限於區域間的商品貿易,諸如人才、物資、技術等生產資料市場的建立和完善,資源使用和配置機製的變化等,也屬於此範疇。國家對統一大市場的建設,也有更多的政策、法律、法規進行規範和管理。從1993年11月審議並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規定》到1999年憲法修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框架基本形成,財政、外彙、外貿、金融、投資、稅收、住房等改革漸次推進,市場經濟勢如破竹,中國經濟實現了質的飛躍,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極大解放了生產力,資源配置得到優化,實現了經濟的穩定長期發展,國民生活質量全麵提升,將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帶入了一個新境界。”從“十一五”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成效顯著,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到“十二五”規劃,綜合經濟、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特色產業、公共服務、人民生活等諸多方麵,仍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加快西部地區與東中部地區聯係的區際通道建設,發揮好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先試政策效應,建造好西部與長三角、珠三角以及沿海地區的連接樞紐,疏通西南與西北的連接通道,增強與相鄰國家的國際通道建設,這些都是實現國家經濟發展的長遠規劃目標的可行舉措。□

參考文獻

①張海如:《區域經濟教程》[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②張可雲:《區域經濟政策》[M].民主與建築出版社,2001

③費洪平:《中國區域經濟發展》[M].科學出版社,1998

④林濤:《國民經濟區域調控》[M].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0

⑤陳建軍:《中國高速增長地域的經濟發展》[M].上海三聯書店,2000

⑥陳棟生:《西部經濟崛起之路》 [M].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⑦張培剛:《發展經濟學教程》[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⑧胡序威:《區域與城市研究》[M].科學出版社,1998

⑨[美]埃德加·胡佛:《區域經濟導論》[M].商務出版社,1982

(作者單位:悉尼大學商學院金融係)

責編:姚少寶